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不同开垦年限坡地黑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分配特征

发布时间:2021-09-30 19:43
  因耕作和侵蚀的共同作用,农田坡地景观多为坡上侵蚀、坡下沉积的空间格局,同时伴随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稳定机制的差异.为探明长期耕作的农田黑土有机碳库积累-损耗特征,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以典型黑土区不同开垦年限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侵蚀-沉积作用的不同稳定机制碳库(游离未保护碳、物理保护碳、化学保护碳、生物化学保护碳)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长期耕作与侵蚀导致坡下沉积区显著富积SOC,4种碳库含量整体表现为沉积区显著大于侵蚀区;黑土区坡耕地SOC以化学保护碳库和生物化学保护碳库为主(>90%),侵蚀区主要积累化学保护有机碳(84.6%),沉积区主要积累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51.4%);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4种碳库积累速率随着碳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为生物化学保护碳库(48%)>化学保护碳库(42.2%)>物理保护碳库(6.4%)>游离未保护碳库(3.4%);游离未保护有机碳库占比和积累速率最小,但其对外界干扰最敏感,在黑土管理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文章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2019,30(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开垦年限坡地黑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分配特征


不同保护机制土壤有机碳组分分离流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其演变[J]. 王小利,郭振,段建军,周志刚,刘彦伶,张雅蓉.  中国农业科学. 2017(23)
[2]黑土坡耕地有机碳及其组分累积-损耗格局对耕作侵蚀与水蚀的响应[J].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1)
[3]东北黑土区典型坡面耕作侵蚀定量分析[J].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2)
[4]川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土壤侵蚀的响应[J]. 樊红柱,张建辉,张冀,王勇,顾会战,尹振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4)
[5]长期施肥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J]. 张丽敏,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秦松,蒋太明,李忠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14(19)
[6]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J]. 窦森,李凯,关松.  土壤学报. 2011(02)
[7]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 李锐.  自然杂志. 2008(01)
[8]黑龙江典型县域农田黑土土壤有机质现状分析[J]. 隋跃宇,张兴义,张少良,程伟,于同艳,刘洪家.  土壤通报. 2008(01)
[9]黑土坡耕地侵蚀和沉积对物理性组分有机碳积累与损耗的影响[J].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申艳.  土壤学报. 2007(03)
[10]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J].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申艳.  生态学报. 2006(09)



本文编号:3416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16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