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大有效持水率的区域土壤墒情监测点布设方法
发布时间:2021-10-10 03:05
【目的】准确获取区域土壤墒情,有效提升农业用水管理水平,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方法】基于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以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为关键参数,构建土壤墒情监测点的优化布设方法,并以北京市大兴区冬小麦田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试验区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在土层深度为0~20、20~40、40~60、60~80 cm以及0~40、0~80 cm的均值都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0~40、0~80 cm土层深度的空间区域合理监测数分别为6个和4个,且确定了监测点的位置坐标;优化布设点监测值与全区域61个监测点实测平均土壤墒情相比,误差均在10%以内。【结论】基于最大有效持水率的区域土壤墒情监测点布设方法能够在保证区域土壤墒情监测精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监测点布设数量。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2019,38(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0~40、0~80 cm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正态分布检验图
应用克里格对试验区61个监测点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作空间插值,分别得到深度0~40、0~80 cm的空间分布图。由图3可以看出,0~40 cm和0~80 cm的土壤平均最大有效持水率的空间分布相似,在研究的大兴区8个镇中西北方向和东部区域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较大,中部偏东区域和南部区域其较低;0~40 cm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在10.35%~22.15%之间变化,0~80 cm土层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在10.25%~20.5%之间变化。图3 土层深度0~40、0~80 cm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空间分布图
土层深度0~40、0~80 cm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空间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滴灌湿润体内土壤墒情监测点位置的试验研究[J]. 郑国玉,周建伟,何帅,马军勇. 人民黄河. 2012(07)
[2]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J]. 王云强,邵明安,刘志鹏. 水科学进展. 2012(03)
[3]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墒情监测点的数目研究[J]. 陈坤,雷晓云,李彦,文静. 节水灌溉. 2012(01)
[4]SWAT模型土壤数据库建立方法[J]. 魏怀斌,张占庞,杨金鹏. 水利水电技术. 2007(06)
[5]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 胡伟,邵明安,王全九. 水科学进展. 2006(01)
博士论文
[1]北疆滴灌棉田墒情监测点优化布设及灌水下限指标研究[D]. 李彦.新疆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27522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2019,38(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0~40、0~80 cm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正态分布检验图
应用克里格对试验区61个监测点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作空间插值,分别得到深度0~40、0~80 cm的空间分布图。由图3可以看出,0~40 cm和0~80 cm的土壤平均最大有效持水率的空间分布相似,在研究的大兴区8个镇中西北方向和东部区域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较大,中部偏东区域和南部区域其较低;0~40 cm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在10.35%~22.15%之间变化,0~80 cm土层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在10.25%~20.5%之间变化。图3 土层深度0~40、0~80 cm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空间分布图
土层深度0~40、0~80 cm的土壤最大有效持水率空间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滴灌湿润体内土壤墒情监测点位置的试验研究[J]. 郑国玉,周建伟,何帅,马军勇. 人民黄河. 2012(07)
[2]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J]. 王云强,邵明安,刘志鹏. 水科学进展. 2012(03)
[3]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墒情监测点的数目研究[J]. 陈坤,雷晓云,李彦,文静. 节水灌溉. 2012(01)
[4]SWAT模型土壤数据库建立方法[J]. 魏怀斌,张占庞,杨金鹏. 水利水电技术. 2007(06)
[5]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 胡伟,邵明安,王全九. 水科学进展. 2006(01)
博士论文
[1]北疆滴灌棉田墒情监测点优化布设及灌水下限指标研究[D]. 李彦.新疆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27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2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