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养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6 15:14
研究色季拉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在不同海拔带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基本资料。在色季拉山东坡3 600~4 300 m区域,海拔每升高100 m设置一个样地,在每块样地分别挖取3个土壤剖面,同时采集0~20 cm、20~40 cm、40~60 cm层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和模型回归分析。不同海拔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其表层(0~20cm)土壤中含量较高。表层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海拔逐渐上升,但在20~40 cm和40~60 cm层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以及全氮、全钾的含量随土层和海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溶性有机碳与上述因子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二阶函数模型进行准确(0.82<R2<0.94)的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总有机碳、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全氮、pH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依次为0.94>0.85>0.84>0.83>0.79>0.722。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
【文章来源】:高原农业. 2019,3(06)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OC含量变化特征
2.2 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2.3 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2.4 DOC与其他因子间的回归分析
2.5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DOC含量变化特征
3.2 土壤pH、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
3.3 土壤DOC与其他因子间的回归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J]. 唐伟祥,孟凡乔,张煜,赵自超. 土壤. 2018(03)
[2]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J]. 万丹,梁博,聂晓刚,喻武,张博. 生态学报. 2018(03)
[3]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4]湘东大围山不同海拔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J]. 马欣,盛浩,魏亮,潘博,罗兰芳,周清,张杨珠. 生态学杂志. 2016(03)
[5]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剖面淋溶过程中的分馏[J]. 熊丽,杨玉盛,万菁娟,司友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5)
[6]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淋失特征[J]. 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宋小艳,李建平. 生态学杂志. 2014(11)
[7]温带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空间分布特征[J]. 尚瑶,傅民杰,孙宇贺,顾春朝.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
[8]西藏自治区森林碳密度及分布规律研究[J]. 桂来庭,张蓓,吴南飞,戴前石,黄哲.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03)
[9]西藏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J]. 周晨霓,马和平. 土壤学报. 2013(06)
[10]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 秦纪洪,王琴,孙辉. 生态学报. 2013(18)
硕士论文
[1]西藏东南地区色季拉山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研究[D]. 陈歆.广西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0040
【文章来源】:高原农业. 2019,3(06)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OC含量变化特征
2.2 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2.3 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2.4 DOC与其他因子间的回归分析
2.5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DOC含量变化特征
3.2 土壤pH、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
3.3 土壤DOC与其他因子间的回归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J]. 唐伟祥,孟凡乔,张煜,赵自超. 土壤. 2018(03)
[2]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J]. 万丹,梁博,聂晓刚,喻武,张博. 生态学报. 2018(03)
[3]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4]湘东大围山不同海拔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J]. 马欣,盛浩,魏亮,潘博,罗兰芳,周清,张杨珠. 生态学杂志. 2016(03)
[5]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剖面淋溶过程中的分馏[J]. 熊丽,杨玉盛,万菁娟,司友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5)
[6]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淋失特征[J]. 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宋小艳,李建平. 生态学杂志. 2014(11)
[7]温带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空间分布特征[J]. 尚瑶,傅民杰,孙宇贺,顾春朝.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
[8]西藏自治区森林碳密度及分布规律研究[J]. 桂来庭,张蓓,吴南飞,戴前石,黄哲.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03)
[9]西藏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J]. 周晨霓,马和平. 土壤学报. 2013(06)
[10]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 秦纪洪,王琴,孙辉. 生态学报. 2013(18)
硕士论文
[1]西藏东南地区色季拉山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研究[D]. 陈歆.广西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0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4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