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作物种子的营养成分与其萌发特性关系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1-10-20 19:49
  选择7种作物种子,测定百粒重、发芽率以及发芽期间的丙二醛浓度和酶活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种子粗脂肪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无相关关系。样本间百粒重和4 d发芽率区别明显,且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二者主要与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发芽期间,淀粉类种子MDA含量较低且为逐步上升趋势,脂肪类种子MDA含量较高且为先升后降趋势,并且随粗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淀粉类种子POD活性呈下降趋势,脂肪类种子POD活性变化较复杂,主要随着粗脂肪含量的增加而上升。CAT活性呈逐步上升趋势,SOD活性呈逐步下降趋势,这2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在淀粉类种子和脂肪类种子之间没有区别,主要随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总体来看,相对于脂肪类种子,淀粉类种子在萌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生产中可以适当降低播种量。种皮较厚的种子出苗率较高但发芽速度慢,生产中最好采取一定的催芽引发措施,以促进其出苗。 

【文章来源】:种子. 2019,38(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作物种子的营养成分与其萌发特性关系的探讨


种子发芽期间玉米黄豆黑豆花生作物种类MDA浓度变化情况

变化情况图,芽期,POD活性,变化情况


种子(Seed)第38卷第8期2019年8月Vol.38No.8Aug.2019的影响,并与其呈显著到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且其相关性逐步减弱。图2种子发芽期间POD活性变化情况表5养分含量与POD活性变化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发芽时间/d粗脂肪/%X1可溶性糖/%X2淀粉/%X31-0.54410.39410.7562Y=0.0497+0.007×X340.7845-0.5723-0.3181Y=0.0180+0.00538×X170.8314-0.3811-0.4192Y=-0.025+0.0072×X12.5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变化及其与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2.5.1CAT活性变化情况CAT活性变化(图3)表明,棉花种子发芽1d和4d时CAT活性较高,而花生种子在发芽7d时CAT活性较高。棉花和花生种子的CAT活性在整个试验期间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而水稻和小豆种子的CAT活性则相对较低。总体来说,除棉花外,其它样本发芽期间CAT活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图3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变化情况2.5.2养分含量与CAT活性的相关分析以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为自变量,以种子发芽第1、4、7天的CAT活性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6)表明,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

变化情况图,种子发芽,变化情况,养分含量


种子(Seed)第38卷第8期2019年8月Vol.38No.8Aug.2019的影响,并与其呈显著到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且其相关性逐步减弱。图2种子发芽期间POD活性变化情况表5养分含量与POD活性变化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发芽时间/d粗脂肪/%X1可溶性糖/%X2淀粉/%X31-0.54410.39410.7562Y=0.0497+0.007×X340.7845-0.5723-0.3181Y=0.0180+0.00538×X170.8314-0.3811-0.4192Y=-0.025+0.0072×X12.5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变化及其与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2.5.1CAT活性变化情况CAT活性变化(图3)表明,棉花种子发芽1d和4d时CAT活性较高,而花生种子在发芽7d时CAT活性较高。棉花和花生种子的CAT活性在整个试验期间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而水稻和小豆种子的CAT活性则相对较低。总体来说,除棉花外,其它样本发芽期间CAT活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图3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变化情况2.5.2养分含量与CAT活性的相关分析以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为自变量,以种子发芽第1、4、7天的CAT活性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6)表明,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棉花种子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比较研究[J]. 徐敏,李憬霖,朱鹤,金路路,王子胜.  种子. 2018(02)
[2]长柱红山茶种子营养成分的产地差异性研究[J]. 吕晓梅,刘海燕,邹天才.  种子. 2017(10)
[3]榆林不同地区大明绿豆物理和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 相微微,王建武.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6)
[4]2个品种荷兰豆种子营养成分与萌发特性分析[J]. 邬忠康,张舟,曾浩祥,詹晓虹,黎茵.  种子. 2016(02)
[5]种子活力与萌发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李振华,王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4)
[6]种子萌发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J]. 徐恒恒,黎妮,刘树君,王伟青,王伟平,张红,程红焱,宋松泉.  作物学报. 2014(07)
[7]种子老化及活力修复研究进展[J]. 闫慧芳,夏方山,毛培胜.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3)
[8]种子劣变与修复[J]. 黄情,李云霞,魏先杰,吴辉,唐启源.  种子. 2013(04)
[9]不同种源栓皮栎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差异分析[J]. 陈素传,肖正东,金笑龙,蔡新玲,孙启祥.  林业科技开发. 2012(01)
[10]白木香种子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J]. 邬璟,钱大玮,段金廒,李向明,张国斌.  热带作物学报. 2012(01)



本文编号:3447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47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f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