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2 13:37
【目的】探明贵州西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喀斯特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盘州市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及林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差异显著,林地土壤的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农田土壤的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4.01%~48.38%,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土壤pH为4.59~5.53,以农田最小;林地、人工草地及弃耕地的阳离子交换量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有机质含量为28.40~76.27 g/kg,其中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次之,弃耕地和农田较小;农田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且有效性指数均小于0.9;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有效性指数为6.50~14.65。土壤质量为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弃耕地>农田,土壤有效性综合指数林地为农田的1...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9,3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样品测定方法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养分有效性
3 讨 论
3.1 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3.2 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3.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山区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征[J]. 文小琴,舒英格,何欢.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6)
[2]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钾素状况[J]. 吴志丹,江福英,尤志明,张磊,李刚. 茶叶学报. 2018(01)
[3]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生态治理探讨[J]. 胡吉彪.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02)
[4]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J]. 梁博,聂晓刚,杨东升,万丹,方江平,赵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5]庐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与海拔关系研究[J]. 冯秀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8)
[6]岩溶区原始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有效特征[J]. 杨霖,杨程,朱同彬,谢银财,秦兴华,罗柳玲,朱梓弘,孟磊,何秋香. 中国岩溶. 2018(01)
[7]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养分评价研究[J]. 唐梦迎,王雪梅,丁建丽,刘玉贞,董淼.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5)
[8]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陈超,杨丰,赵丽丽,姚红艳,王建立,刘洪来. 草地学报. 2014(05)
[9]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效应[J]. 马志敏,吕一河,孙飞翔,王江磊. 生态学报. 2013(19)
[10]西南丘陵区水田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的空间变异[J]. 詹林庆,李伟,陈松柏,王帅,冯洋,周迎丽,张蔚鸿.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1)
硕士论文
[1]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卢怡.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评价[D]. 李果.西南大学 2017
[3]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杨丰.贵州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51206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9,3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样品测定方法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养分有效性
3 讨 论
3.1 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3.2 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3.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山区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征[J]. 文小琴,舒英格,何欢.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6)
[2]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钾素状况[J]. 吴志丹,江福英,尤志明,张磊,李刚. 茶叶学报. 2018(01)
[3]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生态治理探讨[J]. 胡吉彪.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02)
[4]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J]. 梁博,聂晓刚,杨东升,万丹,方江平,赵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5]庐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与海拔关系研究[J]. 冯秀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8)
[6]岩溶区原始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有效特征[J]. 杨霖,杨程,朱同彬,谢银财,秦兴华,罗柳玲,朱梓弘,孟磊,何秋香. 中国岩溶. 2018(01)
[7]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养分评价研究[J]. 唐梦迎,王雪梅,丁建丽,刘玉贞,董淼.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5)
[8]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陈超,杨丰,赵丽丽,姚红艳,王建立,刘洪来. 草地学报. 2014(05)
[9]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效应[J]. 马志敏,吕一河,孙飞翔,王江磊. 生态学报. 2013(19)
[10]西南丘陵区水田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的空间变异[J]. 詹林庆,李伟,陈松柏,王帅,冯洋,周迎丽,张蔚鸿.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1)
硕士论文
[1]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卢怡.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评价[D]. 李果.西南大学 2017
[3]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杨丰.贵州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5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5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