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体构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及适用预报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5 17:11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研究不同土体构型红壤入渗特征及适用预报模型对红壤区水土保持防治及保墒保水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不同土体构型红壤入渗特征,本文以第四纪红粘土构建均质型红壤、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及原状红壤,采用室内土柱入渗试验、野外观测及模型拟合的方法,观测入渗过程,探索均质型红壤、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及原状红壤入渗特征,并构建了不同构型红壤入渗率与时间的回归方程,探讨不同预报模型的准确性及适用性,观测并分析了野外原状红壤入渗再分布变化情况。主要成果如下:(1)均质型红壤入渗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近似于Philip入渗模型曲线;湿润锋运移速率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幂函数关系。(2)红壤入渗能力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减少而增强,越干燥土壤入渗能力越强,但相同时间内入渗深度越浅,初始含水率越低土壤达到饱和时间越长,农业生产中较干燥红壤人工灌溉时间应适当延长,并增加灌溉量。(3)红壤入渗能力随容重的增加而降低;湿润锋运移速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在农业生产中应适当翻松土地有利于提高入渗性能,便于水分及养分的运输。(4)不同容重构型红壤上层入渗过程近似均质型红壤入渗,入渗至分界面时入渗率下降,下层入渗过程入渗率基本...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体结构与入渗的关系
1.3.2 水分入渗理论
1.3.3 入渗试验方法
1.3.4 室内模拟土柱法的运用
1.3.5 入渗影响因素
1.3.6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试验条件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土壤条件
2.2.1 人工模拟土柱土壤条件
2.2.2 原状红壤条件
2.3 试验装置
2.3.1 均质及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试验装置
2.3.2 原状红壤入渗试验装置
2.3.3 其他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案
2.4.1 均质型红壤入渗试验方案
2.4.2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试验方案
2.4.3 原状红壤入渗试验方案
2.5 数据处理
2.5.1 填装土壤重量计算
2.5.2 入渗量等计算
2.5.3 模型回归
3 均质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
3.1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过程
3.1.1 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3.1.2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入渗率变化特征
3.1.3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累积入渗量变化特征
3.1.4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湿润锋运移特征
3.1.5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入渗过程预报模型
3.2 容重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过程
3.2.1 容重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3.2.2 容重影响下入渗率变化特征
3.2.3 容重影响下累积入渗量变化特征
3.2.4 容重影响下湿润锋运移特征
3.2.5 容重影响下入渗过程预报模型
3.3 小结
4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
4.1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率变化特征
4.2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量变化特征
4.3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湿润锋运移特征
4.4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过程预报模型
4.5 小结
5 原状红壤水分入渗特征
5.1 原状红壤水分入渗参数
5.1.1 原状红壤入渗率变化特征
5.1.2 原状红壤入渗量变化特征
5.1.3 各层土壤剖面水分再分布
5.2 野外自然土体完整剖面雨后水分变化特征
5.2.1 观测内容与方法
5.2.2 雨后自然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特征
5.2.3 不同土层剖面水分变化特征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始含水率及容重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规律[J]. 康金林,杨洁,刘窑军,涂安国.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1)
[2]容重对红壤水平入渗特性的影响[J]. 裴青宝,赵新宇,张建丰,刘伟佳,高金龙,古鹏飞.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6)
[3]环式入渗仪测量土壤初始入渗率效果试验[J]. 张婧,雷廷武,张光辉,蔡崇法,黄炎和,Yang Xiusheng. 农业机械学报. 2014(10)
[4]定容重条件下生物炭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 齐瑞鹏,张磊,颜永毫,文曼,郑纪勇.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5]淡水入渗模型对咸水入渗过程的适用性[J]. 栗涛,王全九.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4(01)
[6]土壤环式入渗仪测量效果分析[J]. 雷廷武,张婧,王伟,马玉莹. 农业机械学报. 2013(12)
[7]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研究方法综述[J]. 寇小华,王文,郑国权.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3(03)
[8]不同质地斥水土壤的入渗模型[J]. 宋红阳,李毅,贺缠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3(07)
[9]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方式径流及养分流失研究[J]. 张展羽,吴云聪,杨洁,邢栋,王凌云.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10]基于土壤入渗模型的研究[J]. 李义,程本军.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03)
博士论文
[1]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 张建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红壤地表结皮特征及其对导水性能的影响[D]. 张虹.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D]. 蒙宽宏.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57839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体结构与入渗的关系
1.3.2 水分入渗理论
1.3.3 入渗试验方法
1.3.4 室内模拟土柱法的运用
1.3.5 入渗影响因素
1.3.6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试验条件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土壤条件
2.2.1 人工模拟土柱土壤条件
2.2.2 原状红壤条件
2.3 试验装置
2.3.1 均质及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试验装置
2.3.2 原状红壤入渗试验装置
2.3.3 其他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案
2.4.1 均质型红壤入渗试验方案
2.4.2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试验方案
2.4.3 原状红壤入渗试验方案
2.5 数据处理
2.5.1 填装土壤重量计算
2.5.2 入渗量等计算
2.5.3 模型回归
3 均质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
3.1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过程
3.1.1 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3.1.2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入渗率变化特征
3.1.3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累积入渗量变化特征
3.1.4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湿润锋运移特征
3.1.5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入渗过程预报模型
3.2 容重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过程
3.2.1 容重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3.2.2 容重影响下入渗率变化特征
3.2.3 容重影响下累积入渗量变化特征
3.2.4 容重影响下湿润锋运移特征
3.2.5 容重影响下入渗过程预报模型
3.3 小结
4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
4.1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率变化特征
4.2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量变化特征
4.3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湿润锋运移特征
4.4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过程预报模型
4.5 小结
5 原状红壤水分入渗特征
5.1 原状红壤水分入渗参数
5.1.1 原状红壤入渗率变化特征
5.1.2 原状红壤入渗量变化特征
5.1.3 各层土壤剖面水分再分布
5.2 野外自然土体完整剖面雨后水分变化特征
5.2.1 观测内容与方法
5.2.2 雨后自然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特征
5.2.3 不同土层剖面水分变化特征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始含水率及容重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规律[J]. 康金林,杨洁,刘窑军,涂安国.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1)
[2]容重对红壤水平入渗特性的影响[J]. 裴青宝,赵新宇,张建丰,刘伟佳,高金龙,古鹏飞.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6)
[3]环式入渗仪测量土壤初始入渗率效果试验[J]. 张婧,雷廷武,张光辉,蔡崇法,黄炎和,Yang Xiusheng. 农业机械学报. 2014(10)
[4]定容重条件下生物炭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 齐瑞鹏,张磊,颜永毫,文曼,郑纪勇.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5]淡水入渗模型对咸水入渗过程的适用性[J]. 栗涛,王全九.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4(01)
[6]土壤环式入渗仪测量效果分析[J]. 雷廷武,张婧,王伟,马玉莹. 农业机械学报. 2013(12)
[7]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研究方法综述[J]. 寇小华,王文,郑国权.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3(03)
[8]不同质地斥水土壤的入渗模型[J]. 宋红阳,李毅,贺缠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3(07)
[9]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方式径流及养分流失研究[J]. 张展羽,吴云聪,杨洁,邢栋,王凌云.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10]基于土壤入渗模型的研究[J]. 李义,程本军.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03)
博士论文
[1]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 张建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红壤地表结皮特征及其对导水性能的影响[D]. 张虹.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D]. 蒙宽宏.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57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5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