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不同农作物对土壤硒吸收富集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05:04
通过对湖北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省内不同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种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大小为黄豆>小麦>水稻>玉米,农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受作物种类、土壤pH、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田作物水稻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密切相关,受土壤pH的影响较小;而小麦、黄豆和玉米作为旱地作物,其硒富集系数在土壤偏碱性条件下大于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说明碱性土壤有利于旱地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
【文章来源】: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33(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四种农作物硒含量频数分布图
水田和旱地是湖北省两种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水田来说,淹水耕作期间,土壤Eh值一般低于200 mV[10-11],还原性较强。Masscheleyn指出:在还原条件下,硒的溶解性很低,在氧化状态下可溶性硒的浓度增加;在Eh为200 mV以上,Se4+缓慢氧化成Se6+,在Eh为450 mV 以上,Se6+是主要的溶解形式[12]。本研究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硒形态的不同,重点研究了水田和旱地土壤中硒含量与其农作物硒含量的相关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水田作物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优于旱地作物,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农作物硒含量的吸收富集不同。在水田条件下,作物吸收富集土壤硒与土壤硒含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在旱地条件下,作物吸收富集土壤硒与土壤硒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反映了旱地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3.3 土壤pH
前人研究表明土壤pH值决定着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从而影响着土壤硒的有效性。本文对收集的湖北省土壤有效态元素进行SPSS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4,由图4可知,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速效钾聚为一类,且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前人研究已指出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关系[13],由此也间接推断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土壤pH具有正相关性,土壤pH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张联合等研究表明碱性土壤中硒主要以硒酸盐存在,有效性很高,中性和酸性土壤中硒与铁形成了溶解性极低的氧化物或水合氧化物,有效性大大降低[14]。4 不同土壤条件下农作物硒吸收富集规律
本文编号:3484680
【文章来源】: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33(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四种农作物硒含量频数分布图
水田和旱地是湖北省两种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水田来说,淹水耕作期间,土壤Eh值一般低于200 mV[10-11],还原性较强。Masscheleyn指出:在还原条件下,硒的溶解性很低,在氧化状态下可溶性硒的浓度增加;在Eh为200 mV以上,Se4+缓慢氧化成Se6+,在Eh为450 mV 以上,Se6+是主要的溶解形式[12]。本研究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硒形态的不同,重点研究了水田和旱地土壤中硒含量与其农作物硒含量的相关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水田作物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优于旱地作物,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农作物硒含量的吸收富集不同。在水田条件下,作物吸收富集土壤硒与土壤硒含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在旱地条件下,作物吸收富集土壤硒与土壤硒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反映了旱地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3.3 土壤pH
前人研究表明土壤pH值决定着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从而影响着土壤硒的有效性。本文对收集的湖北省土壤有效态元素进行SPSS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4,由图4可知,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速效钾聚为一类,且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前人研究已指出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关系[13],由此也间接推断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土壤pH具有正相关性,土壤pH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张联合等研究表明碱性土壤中硒主要以硒酸盐存在,有效性很高,中性和酸性土壤中硒与铁形成了溶解性极低的氧化物或水合氧化物,有效性大大降低[14]。4 不同土壤条件下农作物硒吸收富集规律
本文编号:3484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8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