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不同还田方式下北方旱作小麦秸秆腐解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22:23
  为揭示不同还田方式下北方旱作小麦秸秆腐解规律,以小麦秸秆为试验材料,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14-2015年度在山西临汾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区进行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旋耕(SRT)、秸秆覆盖免耕(SNT)2个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秸秆腐解率、有机碳矿化率、全氮释放率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过375 d的田间腐解,SRT秸秆腐解率为50%,SNT秸秆腐解率为31%。SRT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平均腐解率分别为65%、45%、53%,SNT分别为56%、30%、39%;SRT秸秆有机碳的矿化率为57%,SNT为40%;SRT秸秆全氮素释放率为15%,SNT为36%。研究表明,SRT可加快秸秆腐解与组成成分的分解,SNT有利于秸秆氮素的释放,可减少农田氮投入。SNT秸秆有机碳矿化率低可减少农田碳循环速率,提高麦田固碳能力。本研究结果对我国北方旱作小麦秸秆还田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核农学报. 2020,34(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还田方式下北方旱作小麦秸秆腐解规律研究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小麦秸秆腐解率的影响

秸秆,小麦,全氮,腐解


小麦秸秆的初始全氮含量为40%。腐解前期小麦秸秆全氮含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腐解194 d后,小麦秸秆全氮含量开始增加,SRT增幅较大,SNT秸秆全氮含量极显著低于SRT。腐解第375天,SNT秸杆全氮含量较SRT低37个百分点(图4-B)。图3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小麦秸秆主要成分腐解特征的影响

影响图,秸秆,小麦,腐解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小麦秸秆主要成分腐解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还田作物秸秆腐解及其养分释放特征概述[J]. 张经廷,张丽华,吕丽华,董志强,姚艳荣,金欣欣,姚海坡,贾秀领.  核农学报. 2018(11)
[2]不同还田方式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J]. 刘单卿,李顺义,郭夏丽.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4)
[3]秸秆腐解规律和养分释放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刘方明,高玉山,孙云云,窦金刚,侯中华,刘慧涛,王立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4)
[4]不同耕作措施对雨养冬小麦碳足迹的影响[J]. 李萍,郝兴宇,宗毓铮,古润生,贾绍辉,董琦,郭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6)
[5]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下的腐解规律[J]. 王景,陈曦,魏俊岭.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01)
[6]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刘艳慧,王双磊,李金埔,秦都林,张美玲,聂军军,毛丽丽,宋宪亮,孙学振.  华北农学报. 2016(06)
[7]豆科秸秆、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对秸秆矿化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李涛,葛晓颖,何春娥,欧阳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12)
[8]还田玉米秸秆氮释放对关中黄土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J]. 黄婷苗,郑险峰,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4)
[9]促腐条件下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研究[J]. 牛怡,张仁陟,蔡立群,张军,岳丹,周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2)
[1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效果对比研究[J]. 黄仁军,潘明安,袁天泽,袁项成,沈远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0)



本文编号:3491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91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