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沙比例对盐渍土土壤结构和盐分离子的改良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7 05:15
为系统化分析拌沙对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本研究选择陕西省定边县的重度盐渍化土壤开展小区试验,通过在0~30 cm土层内拌入不同比例沙,监测了其表层(0~30 cm)和下层(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拌沙处理能有效降低定边盐渍土0~30 cm土层内的土壤细小颗粒、增加其大颗粒,改善其质地过于细密的问题,从而促进SO42-、Na+、Cl-、K+、Ca2+等盐离子的淋失,降低其盐碱程度,且拌沙比例越高,改善效果越明显;盐渍土的pH并未随着沙的拌入而发生明显变化,但电导率则以拌沙量为3 cm处理下降幅最明显;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并未受拌沙处理的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补充了拌沙对盐渍土改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文章来源】: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4(10)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小区设计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拌沙比例对土壤粒级组成的影响
2.2 拌沙比例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2.3 拌沙比例对土壤主要盐离子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锦鸡儿植物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J]. 马飞,徐婷婷,李明,刘吉利,王静,赵聆希,王贺瑾,纳小凡.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9)
[2]暗沟对宁夏盐碱地土壤盐分和垂柳生长的影响[J]. 苟宇波,宋沙沙,何欣燕,何俊,孙兆军,赵秀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3)
[3]打孔灌沙促进漫灌下盐碱土水分下渗提高脱盐效果[J]. 张翼夫,李洪文,胡红,王宪良,陈婉芝.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6)
[4]土壤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生化特性的影响[J]. 王睿彤,孙景宽,陆兆华. 生态学报. 2017(02)
[5]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工程模式[J]. 李娟,韩霁昌,张扬,程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3)
[6]陕西盐碱地分布成因与开发造田模式分析[J]. 胡一,韩霁昌,杜宜春,郝起礼.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1)
[7]掺沙对盐碱地耕层土壤结构和离子含量的影响[J]. 张长生,融晓萍,杨满红,王积军,贾利欣,张晓红,王志功.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06)
[8]地表覆盖不同材料的抑盐效果研究[J]. 王文成,孙昌禹,郭艳超,李克晔,王玉花.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6)
[9]覆沙改良科尔沁沙地-松辽平原交错区盐碱地与造田技术研究[J]. 周道玮,田雨,王敏玲,宋彦涛,张正祥.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6)
[10]温室土壤致盐离子及滴灌对其运移规律影响[J]. 柴伟国,胡秀芳,高园园,方琼楼. 杭州农业科技. 2007(06)
本文编号:3500269
【文章来源】: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4(10)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小区设计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拌沙比例对土壤粒级组成的影响
2.2 拌沙比例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2.3 拌沙比例对土壤主要盐离子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锦鸡儿植物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J]. 马飞,徐婷婷,李明,刘吉利,王静,赵聆希,王贺瑾,纳小凡.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9)
[2]暗沟对宁夏盐碱地土壤盐分和垂柳生长的影响[J]. 苟宇波,宋沙沙,何欣燕,何俊,孙兆军,赵秀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3)
[3]打孔灌沙促进漫灌下盐碱土水分下渗提高脱盐效果[J]. 张翼夫,李洪文,胡红,王宪良,陈婉芝.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6)
[4]土壤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生化特性的影响[J]. 王睿彤,孙景宽,陆兆华. 生态学报. 2017(02)
[5]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工程模式[J]. 李娟,韩霁昌,张扬,程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3)
[6]陕西盐碱地分布成因与开发造田模式分析[J]. 胡一,韩霁昌,杜宜春,郝起礼.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1)
[7]掺沙对盐碱地耕层土壤结构和离子含量的影响[J]. 张长生,融晓萍,杨满红,王积军,贾利欣,张晓红,王志功.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06)
[8]地表覆盖不同材料的抑盐效果研究[J]. 王文成,孙昌禹,郭艳超,李克晔,王玉花.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6)
[9]覆沙改良科尔沁沙地-松辽平原交错区盐碱地与造田技术研究[J]. 周道玮,田雨,王敏玲,宋彦涛,张正祥.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6)
[10]温室土壤致盐离子及滴灌对其运移规律影响[J]. 柴伟国,胡秀芳,高园园,方琼楼. 杭州农业科技. 2007(06)
本文编号:3500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0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