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18 10:15
  为了给吉林省玉米田最适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通过与传统耕作相比较,秸秆深翻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研究在不同生育时期秸秆还田对土壤含水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长,秸秆深翻还田、秸秆覆盖还田、传统耕作在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和各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在玉米抽雄期,深翻还田和覆盖还田较传统耕作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33.57%、16.20%,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14.91%、9.29%,蔗糖酶活性分别升高32.20%、20.26%,脲酶活性分别增加10.53%、5.84%,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升高19.79%、8.59%;产量分别增加5.59%和2.39%。因此秸秆深翻还田更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可作为吉林省秸秆还田首选方式。 

【文章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秸秆还田,土壤脲酶活性,方式,脲酶活性


寥勒崽敲傅挠跋?2.4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由图3可知,在玉米生长中3种模式脲酶活性变化一致,都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于蜡熟期降至最低,以灌浆期最大;苗期和蜡熟期3个处理间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在拔节期和抽雄期,SF显著高过CK,脲酶活性依次增长29.07%、20.89%,FG较CK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0.53%和5.84%,但差异不显著;灌浆期SF和FG之间脲酶活性差异显著,且都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SF和FG分别增加了28.31%和10.15%。说明秸秆还田能够加速土壤中尿素转化和吸收,以采用深翻还田加速作用最强。图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2.5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影响土壤酸性磷酸酶直接参与有机磷分解和转化。由图4可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3种模式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一致,都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以灌浆期最高,蜡熟期减小至最低;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磷酸酶活性表现为SF>FG>CK;在5个时期中除灌浆期外FG和CK的酸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SF与CK除了在苗期差异不显著,其它4个时期SF与CK间差异显著;抽雄期SF和FG较CK升高19.79%和8.59%。因此SF较FG能够更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图4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2.6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由表2可知,3种模式中土壤养分含量在玉米生育期内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最高值都在抽雄期,但土壤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最小值出现在苗期,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最小值在蜡熟期。在抽雄期,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SF模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4.37%、10.05%、3.30%、5.31%和5.24%;而FG较CK依次显著增加5.99%、5.54%、3.09%、2.08%和2.52%。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且以深翻还田增加最显?

秸秆还田,方式,抽雄期,全钾


饔?最强。图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2.5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影响土壤酸性磷酸酶直接参与有机磷分解和转化。由图4可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3种模式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一致,都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以灌浆期最高,蜡熟期减小至最低;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磷酸酶活性表现为SF>FG>CK;在5个时期中除灌浆期外FG和CK的酸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SF与CK除了在苗期差异不显著,其它4个时期SF与CK间差异显著;抽雄期SF和FG较CK升高19.79%和8.59%。因此SF较FG能够更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图4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2.6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由表2可知,3种模式中土壤养分含量在玉米生育期内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最高值都在抽雄期,但土壤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最小值出现在苗期,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最小值在蜡熟期。在抽雄期,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SF模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4.37%、10.05%、3.30%、5.31%和5.24%;而FG较CK依次显著增加5.99%、5.54%、3.09%、2.08%和2.52%。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且以深翻还田增加最显著。表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土壤养分处理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蜡熟期全氮(g/kg)SF1.83a1.85a1.91a1.89a1.86aFG1.69b1.75ab1.77a1.74b1.71aCK1.53b1.54b1.67b1.62b1.61b全钾(g/kg)SF32.66a32.96a33.96a33.34a32.99aFG31.47b31.88b32.57b32.69ab32.55aCK29.98b30.35c30.86c30.76b31.23b碱解氮(mg/kg)SF77.35a78.02a80.22a77.16a77.04aFG77.27a77.69b80.06a69.89b69.95aCK77.01b77.34b77.66b69.80b69.86a有效磷(mg/kg)SF12.46a13.15a13.68a12.88a12.38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J].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于侃超,葛选良,迟莉,樊景胜.  玉米科学. 2018(05)
[2]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白雪,周怀平,解文艳,杨振兴,程曼,杜艳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4)
[3]秸秆还田模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文可,苏思慧,隋鹏祥,田平,梅楠,王沣,王美佳,张姣,齐华.  生态学杂志. 2018(08)
[4]不同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雍海燕,沙龙.  农业科学研究. 2018(02)
[5]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马晓峰.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6)
[6]玉米秸秆混合还田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 邹文秀,韩晓增,陆欣春,陈旭,郝翔翔,严君,尤梦阳.  土壤与作物. 2018(02)
[7]东北黑土区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养分累积特征[J]. 蔡红光,梁尧,闫孝贡,刘剑钊,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玉米科学. 2016(05)
[8]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棕壤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J]. 隋鹏祥,张心昱,温学发,有德宝,田平,齐华.  生态学杂志. 2016(08)
[9]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与效应研究进展[J]. 李纯燕,杨恒山,刘晶,李莹莹.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3)
[10]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蔡丽君,张敬涛,盖志佳,刘婧琦,张伟,赵桂范,郑海燕,王庆胜,龚振平,马春梅.  土壤通报. 2015(05)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和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D]. 刘兰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02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02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8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