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28 21:35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以粗砂粒、砂粒和粉砂粒为主,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粗砂粒和粉砂粒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②土壤分形维数只与黏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64。芦苇群落和芦苇+骆驼刺群落土壤分形维数较大,而柽柳群落和盐节木群落土壤则相反。③研究区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粗偏程度较大,粒度较分散,土壤粒度特征在靠近绿洲的植物群落与靠近荒漠的植物群落间差异明显。④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与分形维数和粒度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结论】造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其次植被覆盖度、风蚀因素、有机质含量以及人为因素等。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9,32(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分析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分形维数在土层剖面上的变化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分析


不同植物群落粒度特征值差异

示意图,示意图,群落,样地


在前期布点的基础上,利用GPS于2016年8月在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带选点采样。在研究区范围共调查45个样地,每个采样点均用GPS精确定位,并获取海拔高度,将45个样地划分为4个样区,调查并确定每个样区内的主要植物群落。植物采样的方法[8]:每个样地内取1个50 m×50 m乔层木样方,3个10 m×10 m灌木层样方,5个1 m×1 m草木层样方,将其植物名称、个体数、最高高度、最低高度冠幅及盖度等指标记录在植物样点调查表中,各调查区域的典型植物群落概况见表1。采用土壤剖面和多点混合取样法分层取样,取样深度为100 cm,每个样地内分0~10、10~20、20~40、40~60、60~80 cm以及>80 cm 6层进行取样,每层随机取3个样品混合均匀后带回实验室,风干、过2 mm筛后进行室内分析。表1 典型植物群落概况Table 1 Overview of typical plant communities 调查区域Survey area 群落类型Community type 主要伴生种Main associated species 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 海拔高度(m)Altitude 分布位置Distribution location 区域一Area one 柽柳群落 盐节木、白刺 31 960~970 靠近荒漠 区域二Area two 芦苇+骆驼刺群落 柽柳、盐节木 37 957~979 靠近绿洲 区域三Area three 盐节木群落 柽柳、骆驼刺 42 936~965 靠近荒漠 区域四Area four 芦苇群落 盐节木、盐穗木 57 960~986 靠近绿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夏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粒径分形特征[J]. 阎欣,安慧.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0)
[2]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运动沙尘物质粒径分形特征[J]. 毛东雷,蔡富艳,方登先,雷加强,来风兵,薛杰,王雪梅.  土壤学报. 2018(01)
[3]生态修复区植物群落土壤粒径的分维特征[J]. 刘志强,高吉喜,田美荣,栗忠飞,王亚萍,童明坤.  生态学杂志. 2017(02)
[4]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微区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研究[J]. 郭挺,徐先英,柴成武,唐卫东,赵鹏,乔宇,付贵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5)
[5]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粒度特征分析[J]. 阿斯耶姆·图尔迪,李新国,靳万贵,古丽克孜·吐拉克.  土壤通报. 2013(06)
[6]再议绿洲-沙漠过渡带——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J]. 穆桂金,贺俊霞,雷加强,庞营军,邢文娟,杨发相,刘国军,毛东雷,岳健.  干旱区地理. 2013(02)
[7]额济纳盆地戈壁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J]. 董智,王丽琴,杨文斌,李红丽,李卫,张志鹏,丛日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01)
[8]民勤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研究[J]. 张凯,冯起,吕永清,张勃,司建华.  中国沙漠. 2011(05)
[9]分形理论在草地科学中的应用概述[J]. 李学玲,林慧龙.  草地学报. 2011(04)
[10]绿洲边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J]. 桂东伟,雷加强,曾凡江,穆桂金,李开封.  林业科学. 2011(01)



本文编号:3554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54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