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

发布时间:2021-12-29 18:42
  【目的】本研究揭示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方法】在贵州印江典型喀斯特区域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试土壤进行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受pH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有效N和有效Fe含量较低;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水平均在中等偏上;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互相佐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施肥等因素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的肥力水平大小关系为:耕地>果园>林地和槽谷>山坡,但各差异间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研究结果为全面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9,3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


各样品的土壤养分综合指数Fig.1Comprehensiveindexofeachsamplebasedonfuzzysynthetic

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


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得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水分分布,果园,土壤,喀斯特地区


图2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得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分析Fig.2Correlationcoefficientsbetweenanalysisofprincipalcompo-nentandfuzzysyntheticevaluation图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肥力评价Fig.3Evaluatedresultsofsoilfertilitywithdifferentlandusetypes地>果园>林地。存在这个大小关系的原因可能源于施肥。耕地和果园需要施用肥料,且耕地的土地利用强度大于果园,施用肥料更多。因此,喀斯特地区土壤中耕地的肥力水平更高,果园和林地次之。按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进行分类,喀斯特槽谷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略高于山坡地区土壤,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因此,不同于其它土壤,这种微地形的作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小。例如,同样在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在微地形的作用下水土在不同地形部位上重新分配,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遭受淋溶的程度不同。不同地形部位发育的紫色土往往发育成不同土种的土壤,土壤间的肥力特征差异极大[28]。喀斯特地区地区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较强,形成了由落水洞、地下暗河及在表层岩溶带溶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裂隙组成的地下岩溶管道[29]。地下岩溶管道的存在使得降雨极易随管道漏失,而难以沿地形坡面形成地表径流或土体的入渗流。因此,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的水分分布差异不大,土壤含水量的坡面分布规律也不明显,从而对土壤的发育程度影响不大[30]。但在喀斯特的槽谷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而在山坡地区的土地以果园和自然林地为主。因此,施肥也可能对不同地形部图4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的肥力评价Fig.4Evaluatedresultsofsoilfertilityindifferenttopography位的土壤肥力水平产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兴安岭低质落叶松林补植改造后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 韩贵杰,唐亚森,曲杭峰,董希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06)
[2]基于聚类及PCA分析的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J]. 金慧芳,史东梅,陈正发,刘益军,娄义宝,杨旭.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7)
[3]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黑土肥力质量评价[J].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彭畅,高洪军,张秀芝,李强,朱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2)
[4]下垫面变化对喀斯特坡地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J]. 严友进,戴全厚,伏文兵,杨智.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5]安徽省主要水稻土基本理化性质及肥力综合评价[J]. 戴士祥,任文杰,滕应,陈未,马文亭,黄阳.  土壤. 2018(01)
[6]余杭区新垦红壤耕地肥力特征及地力评价[J]. 沈建国,王忠,李丹,费建华,楼玲,马伟洪.  土壤通报. 2018(01)
[7]三峡库区中部移民安置区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评价[J]. 刘勤,王玉宽,严坤,郭滢蔓,陈颖峰,王跚.  土壤通报. 2017(03)
[8]西藏人工造林作业区土壤肥力评价[J]. 罗红,普布顿珠,朱雪林,吴建普.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5)
[9]重庆市丰都县紫色土养分空间变异及土壤肥力评价[J]. 陶睿,王子芳,高明,孙宇.  土壤. 2017(01)
[10]陈山红心杉土壤养分、酶活性的根际效应及肥力评价[J]. 刘顺,刘喜帅,朱新传,盛可银,郭晓敏,张文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2)



本文编号:3556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56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