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间作灵芝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5 22:50
【目的】探讨茶园间作灵芝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茶菌间作模式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间作灵芝茶园与单作茶园之间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结果】与单作茶园(CK)相比,间作灵芝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速效钾含量和pH显著降低,而全磷和全钾含量变化不显著。间作灵芝茶园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单作茶园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单作茶园相比,间作灵芝茶园土壤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21.18%,而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15.09%和53.52%,其他细菌门类变化不显著。在属水平上,间作灵芝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戴氏菌属Dyella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对优势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大。【结论】茶园间作灵芝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并提高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
【文章来源】:福建农业学报. 2019,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3茶园单作和间作灵芝土壤中变形菌纲相对丰度Fig.3RelativeabundanceofProteobacteriainmonoculture
体属Aquicella的相对丰度。排序分析(图5)和Anosim分析(P=0.032)表明,单作和间作灵芝处理之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说明套种灵芝后改变了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2.4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表3显示,变形菌门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酸杆菌门与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疣微菌门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图5茶园单作和间作灵芝土壤基于主坐标(PCoA)的群落结构分析Fig.5Principalcoordinateanalysison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sinmonocultureandteabushes-G.lucidumintercroppingsoils496福建农业学报第34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茶树和长根菇间作试验研究[J]. 蒋玉兰,张海华,潘俊娴,吕杨俊,刘均,朱跃进,张士康. 中国食用菌. 2018(06)
[2]连续施用有机肥对连作花生根际微生物种群和酶活性的影响[J]. 刘金光,李孝刚,王兴祥. 土壤. 2018(02)
[3]茶菌间作模式对大叶茶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探析[J]. 杨云丽,马剑,王睿芳. 南方农业. 2017(02)
[4]茶菌间作共生对大叶茶产量的影响研究[J]. 杨洪姣,马剑,王睿芳. 农技服务. 2017(02)
[5]2014年中国茶叶产销报告及2015年形势预测[J]. 梅宇. 茶世界. 2015 (06)
[6]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烟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游偲,张立猛,计思贵,高加明,张成省,孔凡玉.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1)
[7]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的效应[J]. 李振武,韩海东,陈敏健,林忠宁,翁伯琦,刘明香. 福建农业学报. 2013(11)
[8]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J]. 林生,庄家强,陈婷,张爱加,周明明,林文雄. 生态学杂志. 2013(01)
[9]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秦楠,栗东芳,杨瑞馥. 微生物学报. 2011(04)
[10]浅论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J]. 黄伟. 中国食用菌. 2008(05)
本文编号:3571190
【文章来源】:福建农业学报. 2019,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3茶园单作和间作灵芝土壤中变形菌纲相对丰度Fig.3RelativeabundanceofProteobacteriainmonoculture
体属Aquicella的相对丰度。排序分析(图5)和Anosim分析(P=0.032)表明,单作和间作灵芝处理之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说明套种灵芝后改变了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2.4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表3显示,变形菌门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酸杆菌门与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疣微菌门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图5茶园单作和间作灵芝土壤基于主坐标(PCoA)的群落结构分析Fig.5Principalcoordinateanalysison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sinmonocultureandteabushes-G.lucidumintercroppingsoils496福建农业学报第34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茶树和长根菇间作试验研究[J]. 蒋玉兰,张海华,潘俊娴,吕杨俊,刘均,朱跃进,张士康. 中国食用菌. 2018(06)
[2]连续施用有机肥对连作花生根际微生物种群和酶活性的影响[J]. 刘金光,李孝刚,王兴祥. 土壤. 2018(02)
[3]茶菌间作模式对大叶茶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探析[J]. 杨云丽,马剑,王睿芳. 南方农业. 2017(02)
[4]茶菌间作共生对大叶茶产量的影响研究[J]. 杨洪姣,马剑,王睿芳. 农技服务. 2017(02)
[5]2014年中国茶叶产销报告及2015年形势预测[J]. 梅宇. 茶世界. 2015 (06)
[6]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烟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游偲,张立猛,计思贵,高加明,张成省,孔凡玉.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1)
[7]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的效应[J]. 李振武,韩海东,陈敏健,林忠宁,翁伯琦,刘明香. 福建农业学报. 2013(11)
[8]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J]. 林生,庄家强,陈婷,张爱加,周明明,林文雄. 生态学杂志. 2013(01)
[9]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秦楠,栗东芳,杨瑞馥. 微生物学报. 2011(04)
[10]浅论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J]. 黄伟. 中国食用菌. 2008(05)
本文编号:3571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7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