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坡典型小流域侵蚀沟发育特征与成因
发布时间:2022-01-07 13:44
侵蚀沟是地表径流在坡度或高程发生变化而又缺乏植物保护的裂点汇集形成的,在水土流失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侵蚀状况是检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时空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天山北坡由于独特的地势地貌、气候因素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尤其是土壤侵蚀沟现象。本文以天山北坡丘陵地带的典型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GIS、RS技术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侵蚀沟空间格局研究。结果发现:1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测定侵蚀沟道特征参数,与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相互校验,勾绘研究区域内沟蚀空间分布图,研究区共有35条浅沟,23条切沟,从中选取10条典型浅沟和10条典型切沟进行特征值分析。解译结果得出研究区有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荒地和裸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低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总面积80%以上。2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构建模型对研究区典型侵蚀沟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侵蚀沟特征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浅沟平均深度与平均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浅沟横截面面积与平均沟宽、平均沟深呈极显著正相关,浅沟沟壑面积与沟...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3-1 研究区 DEM 图资料收集对侵蚀沟外业遥感调查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图件和文字资料。具体包括:研究区 1:5 万或 1:1 万土地利用、地貌、植被、土壤等有关专题图件;近年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县级社会经济、区域规划、生态建设等与水土流失防治有关的各种资料;其他有关专题资料图件及研究报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 GIS 应用,提取研究区的相关信息。选择天山北坡作为研究区主要考虑以下情况:(1)研究区位于天山北坡,地形地貌信息较为典型,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研究区周边拥有新疆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由于地势地貌、气候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域内出现了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侵蚀沟现象比较突出,目前已经影响到当地的土地资源,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当地农牧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其经济意义非常巨大。(3)研究组在该地区具有侵蚀沟研究的基础,从而保证了论文所需的相关数据的获取。
野外工作结束后,回到室内,根据野外调查点、照片等信息,结合现有遥感影建立了不同类型侵蚀沟Landsat8影像上的解译标志。按照侵蚀沟的发展阶段,将本次译的侵蚀沟主要划分为 2个类型。(1)浅沟。是细沟发展而来,往往组成细沟下游延长部分。沟深一般不大于1.0m,宽不大于1.5m,纵剖面与坡面一致,沟内以冲刷为处于侵蚀沟发展的活跃期。浅沟是坡面内常见的微地貌类型,通常是自然侵蚀和人为作共同作用的结水系呈羽状结构,沟道多呈弯曲状,水系树枝状结构与沟壑区相比不晰。(2)切沟。切沟比浅沟稍大些,沟深一般不大于2.5m,宽一般不大于4.0m,纵面与坡面基本一致,沟头开始出现跌水,沟岸出现不明显的崩塌,处于侵蚀沟发展的跃时期水系呈片状结构,沟道多呈弯曲状,沟壑较深,水系树枝状结构与沟壑区相比清晰,切沟由细沟浅沟发展而成。长度几十米到上百米,横剖面呈V字形,沟头产生坎和跌水,沟缘明显,沟底纵剖面与所在坡面大致平行,沟底无稳定的堆积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3个典型区冲沟形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J]. 顾广贺,范昊明,王岩松,钟云飞,刘建祥.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3)
[2]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侵蚀沟道分级分类研究[J]. 王丽洁,孛永明,陈瑾. 中国水土保持. 2015(03)
[3]径流条件下坡耕地侵蚀规律的研究[J]. 孙雪彤,李学辉,陈志强.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5(01)
[4]沟头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沟蚀发育影响的试验研究[J]. 温磊磊,郑粉莉,沈海鸥,高燕. 泥沙研究. 2014(06)
[5]东北丘陵区沟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许晓鸿,隋媛媛,张瑜,欧洋,罗莉莉,李阳. 土壤学报. 2014(04)
[6]东北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地形分异规律[J]. 王文娟,邓荣鑫,张树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03)
[7]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动态监测沟蚀发育过程的方法研究[J]. 张姣,郑粉莉,温磊磊,俞方圆,安娟,李桂芳.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6)
[8]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进展[J]. 李君兰,蔡强国,孙莉英,陈晓安.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1)
[9]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机理初探[J]. 孟令钦,李勇.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1)
[1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J]. 李斌兵,郑粉莉,张鹏.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成因与模型研究[D]. 李天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2]东北黑土区沟蚀机理及防治模式的研究[D]. 孟令钦.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演变与侵蚀产沙过程研究[D]. 张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普查中侵蚀沟道提取优化技术方法研究[D]. 刘馨月.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2]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分布特征及其演化[D]. 车小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基于GIS的典型黑土区沟蚀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 李琳琳.吉林大学 2010
[4]纵向岭谷区切沟侵蚀特征研究[D]. 秦高远.昆明理工大学 2007
[5]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高增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6]坡面汇流汇沙与浅沟侵蚀过程研究[D]. 武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74654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3-1 研究区 DEM 图资料收集对侵蚀沟外业遥感调查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图件和文字资料。具体包括:研究区 1:5 万或 1:1 万土地利用、地貌、植被、土壤等有关专题图件;近年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县级社会经济、区域规划、生态建设等与水土流失防治有关的各种资料;其他有关专题资料图件及研究报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 GIS 应用,提取研究区的相关信息。选择天山北坡作为研究区主要考虑以下情况:(1)研究区位于天山北坡,地形地貌信息较为典型,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研究区周边拥有新疆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由于地势地貌、气候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域内出现了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侵蚀沟现象比较突出,目前已经影响到当地的土地资源,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当地农牧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其经济意义非常巨大。(3)研究组在该地区具有侵蚀沟研究的基础,从而保证了论文所需的相关数据的获取。
野外工作结束后,回到室内,根据野外调查点、照片等信息,结合现有遥感影建立了不同类型侵蚀沟Landsat8影像上的解译标志。按照侵蚀沟的发展阶段,将本次译的侵蚀沟主要划分为 2个类型。(1)浅沟。是细沟发展而来,往往组成细沟下游延长部分。沟深一般不大于1.0m,宽不大于1.5m,纵剖面与坡面一致,沟内以冲刷为处于侵蚀沟发展的活跃期。浅沟是坡面内常见的微地貌类型,通常是自然侵蚀和人为作共同作用的结水系呈羽状结构,沟道多呈弯曲状,水系树枝状结构与沟壑区相比不晰。(2)切沟。切沟比浅沟稍大些,沟深一般不大于2.5m,宽一般不大于4.0m,纵面与坡面基本一致,沟头开始出现跌水,沟岸出现不明显的崩塌,处于侵蚀沟发展的跃时期水系呈片状结构,沟道多呈弯曲状,沟壑较深,水系树枝状结构与沟壑区相比清晰,切沟由细沟浅沟发展而成。长度几十米到上百米,横剖面呈V字形,沟头产生坎和跌水,沟缘明显,沟底纵剖面与所在坡面大致平行,沟底无稳定的堆积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3个典型区冲沟形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J]. 顾广贺,范昊明,王岩松,钟云飞,刘建祥.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3)
[2]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侵蚀沟道分级分类研究[J]. 王丽洁,孛永明,陈瑾. 中国水土保持. 2015(03)
[3]径流条件下坡耕地侵蚀规律的研究[J]. 孙雪彤,李学辉,陈志强.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5(01)
[4]沟头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沟蚀发育影响的试验研究[J]. 温磊磊,郑粉莉,沈海鸥,高燕. 泥沙研究. 2014(06)
[5]东北丘陵区沟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许晓鸿,隋媛媛,张瑜,欧洋,罗莉莉,李阳. 土壤学报. 2014(04)
[6]东北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地形分异规律[J]. 王文娟,邓荣鑫,张树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03)
[7]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动态监测沟蚀发育过程的方法研究[J]. 张姣,郑粉莉,温磊磊,俞方圆,安娟,李桂芳.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6)
[8]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进展[J]. 李君兰,蔡强国,孙莉英,陈晓安.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1)
[9]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机理初探[J]. 孟令钦,李勇.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1)
[1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J]. 李斌兵,郑粉莉,张鹏.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成因与模型研究[D]. 李天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2]东北黑土区沟蚀机理及防治模式的研究[D]. 孟令钦.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演变与侵蚀产沙过程研究[D]. 张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普查中侵蚀沟道提取优化技术方法研究[D]. 刘馨月.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2]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分布特征及其演化[D]. 车小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基于GIS的典型黑土区沟蚀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 李琳琳.吉林大学 2010
[4]纵向岭谷区切沟侵蚀特征研究[D]. 秦高远.昆明理工大学 2007
[5]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高增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6]坡面汇流汇沙与浅沟侵蚀过程研究[D]. 武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74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7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