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发育于晚更新世成都“褐色黏土”的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其环境响应

发布时间:2022-01-20 14:49
  探究现代气候环境下古沉积地层上土壤发生学特征,对丰富古土壤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褐色黏土"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其粒度组成、磁化率、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理化性质,探讨了晚更新世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粒度组成、粒径分布特征与其下伏母质一致,现代气候环境下成土作用对颗粒改造不明显,不同土壤剖面间粒度特征存在的差异是母质沉积时期环境差异决定的;成都"褐色黏土"磁化率较低,而其上发育的土壤磁化率相对较高,表明现代成土环境对磁化率有增大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都"褐色黏土"具有较强的风化强度,表生环境对母质CIA值及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影响不明显,但硅铝铁率和微量元素Sr、Ba对现代环境具有较强的响应。 

【文章来源】:土壤通报. 2019,5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发育于晚更新世成都“褐色黏土”的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其环境响应


土壤样品理化指标的剖面变化

沉积物,粒度,类型,参数


整体上看,土壤剖面中常量元素以Si O2、Al2O3和Fe2O3为主,三者平均含量分别为70.81%、13.31%和5.08%,其他常量元素含量较低,表现为K2O>Ca O>Ti O2>Mg O>Na2O>P2O5>Mn O。相对上陆壳(UCC),各个土壤剖面均表现为亏损Mg O、Ca O、Na2O、K2O、P2O5而富集Ti O2,且元素随剖面深度变化不明显(图6a~e)。因元素Ti较其他元素稳定性较高[35],5个土壤剖面的Ti O2含量较一致,均明显高于北方黄土[36]和下蜀黄土[37],反映出风尘沉积物物源的差异性,最近研究表明“成都黏土”属近源性风成沉积物[15]。Ca O、Na2O在剖面MYHT01和MYHT04中的表土层较C层出现略有增多的现象,除此之外,其他元素各土体表层较下伏母质层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图6a~e),表明研究剖面表土层淋溶作用不强,现代气候环境对成都“褐色黏土”常量元素再分配改造不显著。现代农业活动可能对土壤P2O5含量产生影响,如剖面MYHT05为旱作耕地,土体中P2O5含量明显偏多。图5 土壤样品粒径分布曲线

曲线,常量元素,土壤样品,丰度


相对北方黄土[36]和下蜀黄土[37],成都“褐色黏土”Mg O、Ca O、Na2O淋失更明显(图6f)。CIA(Al2O3/(Al2O3+Ca O*+K2O+Na2O))值是揭示矿物化学风化程度的常用指标,样品CIA值分布于69.52~86.61之间,平均77.38,高于北方黄土(66.91)[38]和下蜀黄土(70.45)[37],反映出温暖湿润环境下的中等化学风化程度[39],前人对“成都黏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也显示2.3.2 微量元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邙山黄土古土壤S2沉积以来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J]. 陈立业,张珂,傅建利,梁浩,李肖杨,李忠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2]丰宁黄土-古土壤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毛欣,刘林敬,李长安,张玉芬,赵红梅,毕志伟,姜高磊.  地球科学. 2017(10)
[3]中国东部表层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邱世藩,欧阳婷萍,朱照宇,黄宁生,李明坤,田成静,卞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10)
[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在地质学中的意义[J]. 周国兴,赵恩好,岳明新,曹丹红.  地质与资源. 2014(05)
[5]青藏高原东缘风成黄土的多源性——以九寨沟黄土为例[J]. 文星跃,唐亚,黄成敏,贡波索郎.  山地学报. 2014(05)
[6]“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J]. 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  山地学报. 2014(05)
[7]广东韶关市农业土壤磁学性质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卞勇,欧阳婷萍,万洪富,匡耀求,黄宁生.  热带地理. 2014(03)
[8]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J]. 应立朝,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刘亮,文龙,燕钟林,付小方.  中国地质. 2013(05)
[9]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J]. 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应立朝,刘亮,付小方.  第四纪研究. 2013 (04)
[10]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 应立朝,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王鑫,刘亮,付小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2(01)



本文编号:3599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99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