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16:32
本文选择拉萨(东经91°06′,北纬29°36′)中南部部分地区(城关区、达孜县、林周县、堆龙县和曲水县)为研究区,共40个耕层(020cm)土壤样本,研究了土壤酸碱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经纬度、海拔高度及不同作物种类等因素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拉萨地区耕层土壤化学性质和固碳潜力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拉萨地区耕层土壤酸碱度(pH)范围在4.758.50,均值为7.35±0.89。土壤pH值随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升高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不同作物之间,土壤pH的顺序为:青稞>小麦>油菜>黄瓜>土豆。(2)拉萨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SOC)范围在3.8132.20g/kg,均值为13.9±5.8 g/kg,该区域大部分土壤为矿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以下)。土壤SOC随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升高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不同作物之间的土壤SOC在10g/kg以上。土壤pH的顺序为:油菜>黄瓜>小麦>土豆>青稞。(3)拉萨地区耕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S)、富里酸(FA...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 研究区域概况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拉萨市北岸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支流 7 个县,拉萨市区,林周县,达孜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片县和当雄县。地理坐标为东°06',纬度 29°36'。全市行政区西南跨度 277 公里,南北跨度 202 公里,总面积 29方公里[10]。拉萨市城关区是唯一的市区,面积 523 平方公里,林地 100 万亩。辖 事处,4 个乡镇,25 个居委会,36 个村委会。拉萨位于 3650 米冲积平原的山谷,是上最高的城市之一。年阳光时间超过 3000 小时,有“日光市”的美誉。年降水量0-510mm。拉萨拥有现代工业如电力,矿山,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印刷,工艺品等萨市区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宗乐路康(龙王潭公园),罗布林卡等历史名迹。
图 3.1 土壤 pH 值与经度关系(n=21)Fig. 3.1 The changes of soil pH with longitude (n=壤 pH 值随纬度变化情况。由图 3.2 可以看出,县、曲水县的土壤 pH 值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判度较差,不被解释的变量较多,被解释变量与以并不能建立线性方程,不同地区土壤纬度与各县区由南向北,其 pH 的变化趋势是由南向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藏主要农作物耕作模式分析[J]. 班洪光,徐超. 农机科技推广. 2016(09)
[2]西藏藏北地区不同草原类型区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研究[J]. 周启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0)
[3]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J]. 李少华,王学全,高琪,包岩峰,尹书乐. 林业科学研究. 2016(04)
[4]西藏主要农作区土壤pH值和电导率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 曹丽花,刘合满,普塔拉.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5)
[5]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 范晓晖,王德彩,孙孝林,阳景阳,王会利,邓小军,黄智刚,唐健. 生态学报. 2016(13)
[6]拉萨市周边土壤养分分析[J]. 普布次仁,米玛次仁,土登江层,旦增尼玛,格桑曲珍. 农业与技术. 2015(07)
[7]西藏农田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和展望[J]. 马瑞萍,韦泽秀,卓玛.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1)
[8]西藏气候变化及其对作物产量潜力的影响[J]. 格桑曲珍,普布次仁,胡希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2)
[9]黑潮与毗邻陆架海域的碳交换[J]. 卢汐,宋金明,袁华茂,李宁.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2)
[10]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J]. 张旭博,孙楠,徐明岗,张文菊,李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3)
博士论文
[1]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呼吸作用特征[D]. 刘合满.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 李忠和.吉林大学 2014
[3]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 陶玉华.中央民族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 罗博.西南大学 2015
[2]基于光谱成像技术的土壤剖面有机碳的分布估计研究[D]. 李静.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风蚀和放牧对温带草原碳循环的影响[D]. 高静静.河南大学 2013
[4]近25年来山东省三种主要类型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研究[D]. 李九五.山东农业大学 2013
[5]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随海变化的响应研究[D]. 索南措.西北师范大学 2013
[6]退耕还湖后不同植被群落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磷素含量差异研究[D]. 崔宏.安徽师范大学 2013
[7]烟草连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酶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D]. 何川.河南农业大学 2012
[8]腐殖酸和富里酸的提取与表征研究[D]. 李会杰.华中科技大学 2012
[9]基于小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其影响因子的尺度相关分析[D]. 姜春.广州大学 2011
[10]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土的有机质特征[D]. 文炯.湖南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99160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 研究区域概况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拉萨市北岸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支流 7 个县,拉萨市区,林周县,达孜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片县和当雄县。地理坐标为东°06',纬度 29°36'。全市行政区西南跨度 277 公里,南北跨度 202 公里,总面积 29方公里[10]。拉萨市城关区是唯一的市区,面积 523 平方公里,林地 100 万亩。辖 事处,4 个乡镇,25 个居委会,36 个村委会。拉萨位于 3650 米冲积平原的山谷,是上最高的城市之一。年阳光时间超过 3000 小时,有“日光市”的美誉。年降水量0-510mm。拉萨拥有现代工业如电力,矿山,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印刷,工艺品等萨市区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宗乐路康(龙王潭公园),罗布林卡等历史名迹。
图 3.1 土壤 pH 值与经度关系(n=21)Fig. 3.1 The changes of soil pH with longitude (n=壤 pH 值随纬度变化情况。由图 3.2 可以看出,县、曲水县的土壤 pH 值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判度较差,不被解释的变量较多,被解释变量与以并不能建立线性方程,不同地区土壤纬度与各县区由南向北,其 pH 的变化趋势是由南向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藏主要农作物耕作模式分析[J]. 班洪光,徐超. 农机科技推广. 2016(09)
[2]西藏藏北地区不同草原类型区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研究[J]. 周启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0)
[3]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J]. 李少华,王学全,高琪,包岩峰,尹书乐. 林业科学研究. 2016(04)
[4]西藏主要农作区土壤pH值和电导率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 曹丽花,刘合满,普塔拉.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5)
[5]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 范晓晖,王德彩,孙孝林,阳景阳,王会利,邓小军,黄智刚,唐健. 生态学报. 2016(13)
[6]拉萨市周边土壤养分分析[J]. 普布次仁,米玛次仁,土登江层,旦增尼玛,格桑曲珍. 农业与技术. 2015(07)
[7]西藏农田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和展望[J]. 马瑞萍,韦泽秀,卓玛.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1)
[8]西藏气候变化及其对作物产量潜力的影响[J]. 格桑曲珍,普布次仁,胡希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2)
[9]黑潮与毗邻陆架海域的碳交换[J]. 卢汐,宋金明,袁华茂,李宁.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2)
[10]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J]. 张旭博,孙楠,徐明岗,张文菊,李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3)
博士论文
[1]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呼吸作用特征[D]. 刘合满.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 李忠和.吉林大学 2014
[3]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 陶玉华.中央民族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 罗博.西南大学 2015
[2]基于光谱成像技术的土壤剖面有机碳的分布估计研究[D]. 李静.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风蚀和放牧对温带草原碳循环的影响[D]. 高静静.河南大学 2013
[4]近25年来山东省三种主要类型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研究[D]. 李九五.山东农业大学 2013
[5]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随海变化的响应研究[D]. 索南措.西北师范大学 2013
[6]退耕还湖后不同植被群落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磷素含量差异研究[D]. 崔宏.安徽师范大学 2013
[7]烟草连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酶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D]. 何川.河南农业大学 2012
[8]腐殖酸和富里酸的提取与表征研究[D]. 李会杰.华中科技大学 2012
[9]基于小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其影响因子的尺度相关分析[D]. 姜春.广州大学 2011
[10]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土的有机质特征[D]. 文炯.湖南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99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9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