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旱地转变为稻田对关键带红壤剖面土壤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21 15:29
  在红壤关键带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观测站选取花生旱地、新稻田(<30 a)及老稻田(> 200 a)3个典型剖面(0~120 cm),按照30 cm的土层间隔自下而上地采集剖面样品,采用湿筛法逐级提取了粒级为> 250μm、250~53μm及<53μm团聚体的样本,分析各粒级团聚体的全碳含量及其对土壤全碳贡献率的变化,探讨铁铝氧化物与团聚体碳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红壤关键带的花生旱地和新、老稻田剖面土壤中250~53μm团聚体所占比例高达41.9%~58.2%;花生旱地向新、老稻田转换的过程中,剖面土壤> 250μm团聚体的比例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250~53μm团聚体的比例呈现出"高-低-低"的变化趋势,而<53μm团聚体的比例呈现出"低-低-高"的变化趋势;从旱地转为稻田,尤其是长期的水耕熟化作用会使各土层土壤及大小粒级团聚体的全碳含量显著增加,且无定形氧化铁的形成对红壤旱地和老稻田的全碳含量有重要影响;三个剖面的土壤全碳含量均随着剖面呈现出先快速降低,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但较深土层中<53μm团聚体对老稻田新增加的全碳贡献最... 

【文章来源】:土壤学报. 2019,5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土壤团聚体样本的制备
    1.3 土壤样品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旱地转为稻田对红壤剖面团聚体粒级组成的影响
    2.2 旱地转为稻田下红壤全碳含量的垂直变化
    2.3 旱地转为稻田对红壤剖面各粒级团聚体全碳含量的影响
    2.4 旱地转为稻田下红壤剖面团聚体全碳贡献率的变化
    2.5 旱地转为稻田下红壤剖面团聚体全碳含量与土壤铁铝氧化物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和秸秆长期还田对红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 孟祥天,蒋瑀霁,王晓玥,孙波.  土壤. 2018(02)
[2]利用土壤颗粒的沉降粒级研究泥沙的迁移与分布规律[J]. 胡亚鲜,Nikolaus J.Kuhn.  土壤学报. 2017(05)
[3]增施或减施有机物料对长期培肥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J]. 张艺,戴齐,廖超林,尹力初.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1)
[4]亚热带丘陵区红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J]. 马蓓,周萍,童成立,肖和艾,杨友才,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01)
[5]后续施肥措施改变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张艺,尹力初,戴齐.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6)
[6]外源新碳对红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J]. 刘哲,韩霁昌,孙增慧,余正洪,张卫华,高红贝.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6)
[7]不同肥力红壤水稻土根际团聚体组成和碳氮分布动态[J]. 江春玉,刘萍,刘明,吴萌,李忠佩.  土壤学报. 2017(01)
[8]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赵金花,张丛志,张佳宝.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5)
[9]稻田改为旱地后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 刘长红,袁野,杨君,戴晓琴,王辉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
[10]中亚热带山区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王小红,杨智杰,刘小飞,林伟盛,杨玉盛,刘志江,赵本嘉,苏瑞兰.  生态学报. 2016(09)



本文编号:3637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37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3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