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潮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变化
发布时间:2022-04-28 19:26
为揭示小麦秸秆还田及施肥对潮土土壤有机碳演变的影响,以指导华北潮土培肥增产。在辛集马兰设置22 a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2-2014年,试验包含4个处理,NP:不施钾+秸秆不还田; NPK:平衡施肥+秸秆不还田;NPS:不施钾+小麦秸秆还田; NPKS:平衡施肥+小麦秸秆还田),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试验年限、碳投入、碳平衡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处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NP、NPK、NPS、NPKS增加速率分别为0. 06,0. 17,0. 25,0. 34 g/(kg. a),且22 a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增加,分别增加为2. 2,6. 2,5. 9,8. 9 t/hm~2,固碳速率分别为0. 10,0. 28,0. 27,0. 40 t/(hm~2·a)。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与累积碳投入变化量呈线性相关关系(y=0. 091x-0. 241,R~2=0. 360*),在小麦秸秆还田下,维持初始有机碳水平的累积碳投入量为2. 65 t/hm~2,固碳效率为9. 1%。通过边界线分析可知,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稳产高产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2.1 有机碳储量
1.2.2 固碳速率和固碳效率
1.2.3 累积碳投入量
1.2.4 边界线分析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2.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影响
2.3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潮土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变化量的响应关系
2.4 有机碳含量与作物籽粒产量的关系
2.5 壤质潮土有机质提升策略
3 讨论与结论
3.1 长期秸秆还田与NPK平衡施肥对提高土壤有机碳作用显著
3.2 华北地区壤质潮土有机碳水平与培肥目标
3.2 华北壤质潮土有机碳提升和维持有机碳水平的外源有机物料施用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边界线法解析冀中南麦区基础地力产量的土壤养分影响因子[J]. 黄少辉,贾良良,杨云马,刘克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6)
[2]华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 郑昊楠,王秀君,万忠梅,卢同平,石慧瑾,李娟茹.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1)
[3]长期施肥下黄壤有机碳库演变及固存特征[J]. 张雅蓉,李渝,刘彦伶,黄兴成,张文安,蒋太明.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4)
[4]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魏猛,张爱君,李洪民,唐忠厚,陈晓光,王会,诸葛玉平,娄燕宏. 华北农学报. 2018(01)
[5]农田土壤固碳与增产协同效应研究进展[J]. 徐明岗,张旭博,孙楠,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6]不同施肥处理对党参产量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研究[J]. 胡佳栋,毛歌,张志伟,马存德,梁宗锁,董娟娥. 中国中药杂志. 2017(15)
[7]潮土区小麦、玉米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基于改进的RothC模型[J]. 赵雅雯,王金洲,王士超,武红亮,黄绍敏,卢昌艾.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1)
[8]海南岛木薯主产区产量差及限制因素分析[J]. 梁海波,黄洁,韩全辉,陈冬冬,肖鑫辉,安飞飞,薛茂富.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0)
[9]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9)
[10]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有机碳、氮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J]. 王月玲,耿增超,尚杰,曹胜磊,耿荣,赵军,林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及其增产协同效应[D]. 张旭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2]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D]. 武际.华中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4938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2.1 有机碳储量
1.2.2 固碳速率和固碳效率
1.2.3 累积碳投入量
1.2.4 边界线分析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2.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影响
2.3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潮土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变化量的响应关系
2.4 有机碳含量与作物籽粒产量的关系
2.5 壤质潮土有机质提升策略
3 讨论与结论
3.1 长期秸秆还田与NPK平衡施肥对提高土壤有机碳作用显著
3.2 华北地区壤质潮土有机碳水平与培肥目标
3.2 华北壤质潮土有机碳提升和维持有机碳水平的外源有机物料施用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边界线法解析冀中南麦区基础地力产量的土壤养分影响因子[J]. 黄少辉,贾良良,杨云马,刘克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6)
[2]华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 郑昊楠,王秀君,万忠梅,卢同平,石慧瑾,李娟茹.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1)
[3]长期施肥下黄壤有机碳库演变及固存特征[J]. 张雅蓉,李渝,刘彦伶,黄兴成,张文安,蒋太明.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4)
[4]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魏猛,张爱君,李洪民,唐忠厚,陈晓光,王会,诸葛玉平,娄燕宏. 华北农学报. 2018(01)
[5]农田土壤固碳与增产协同效应研究进展[J]. 徐明岗,张旭博,孙楠,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6]不同施肥处理对党参产量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研究[J]. 胡佳栋,毛歌,张志伟,马存德,梁宗锁,董娟娥. 中国中药杂志. 2017(15)
[7]潮土区小麦、玉米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基于改进的RothC模型[J]. 赵雅雯,王金洲,王士超,武红亮,黄绍敏,卢昌艾.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1)
[8]海南岛木薯主产区产量差及限制因素分析[J]. 梁海波,黄洁,韩全辉,陈冬冬,肖鑫辉,安飞飞,薛茂富.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0)
[9]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9)
[10]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有机碳、氮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J]. 王月玲,耿增超,尚杰,曹胜磊,耿荣,赵军,林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及其增产协同效应[D]. 张旭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2]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D]. 武际.华中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49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49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