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筛选鉴定及在羊粪堆肥中的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22-07-12 15:17
为解决堆肥生产中羊粪及辅料中纤维素含量较高导致的发酵不彻底、成品含较多纤维素杂质等问题,试验从不同畜粪和三种应用较广的商品微生物堆肥菌剂(RW菌剂、BDM菌剂、JBB菌剂)样品中筛选纤维素高效降解菌,通过刚果红透明圈试验、滤纸条降解试验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试验综合筛选目的菌株,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分子鉴定,并以此菌株制作强化菌剂,与商品菌剂堆肥发酵进行对比试验,再对堆肥过程的温度及成品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以判定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结果表明:筛选到1株来自马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细菌(M2),其纤维素酶活性为(126.06±0.36)U/mL,高于商品菌剂中酶活性最高的纤维素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M2是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以此菌株制作强化菌剂后与商品菌剂进行堆肥发酵对比发现,强化菌剂有效提升了菌剂的纤维素降解能力,产品成色均一,无明显纤维素杂质,总养分得到一定程度提高。说明筛选出的M2可用于羊粪堆肥的专一性菌剂研发。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2 方法
2.1 市售菌剂的调研
2.2 菌株分离、纯化
2.3 滤纸条崩解试验
2.4 纤维素降解菌株酶活性力测定
2.5 纤维素降解菌的鉴定
2.5.1 生理生化鉴定
2.5.2 分子鉴定
2.6 菌株与RW菌剂颉颃试验
2.7 复合菌剂的制备
2.8 对比发酵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与初筛
3.2 纤维素酶降解菌株的滤纸条崩解试验
3.3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体外酶活性测定
3.4 菌株形态鉴定及生理生化检测
3.5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分子鉴定
3.6 菌株与RW菌剂颉颃性试验
3.7 复合菌剂RM的制备
3.8 复合菌剂RM与RW菌剂堆肥对比试验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养殖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李彩丹,闫晓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6)
[2]贵州肉羊产业状况、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J]. 毛凤显. 贵州畜牧兽医. 2017(01)
[3]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在狼尾草青贮中使用效果评价[J]. 黄勤楼,钟珍梅,黄秀声,陈钟佃,冯德庆,夏友国. 草业学报. 2016(04)
[4]基于分区视角的畜禽养殖粪便农田负荷量估算及预警分析[J]. 姚升,王光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畜禽粪便资源化堆肥效果的影响[J]. 金香琴,段丽杰,马继力,盛连喜.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7)
硕士论文
[1]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其在羊粪堆肥发酵中的应用[D]. 吴庆珊.贵州师范大学 2018
[2]高效生物增温剂的制备及其在垃圾堆肥处理中的应用[D]. 杨双全.贵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59361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2 方法
2.1 市售菌剂的调研
2.2 菌株分离、纯化
2.3 滤纸条崩解试验
2.4 纤维素降解菌株酶活性力测定
2.5 纤维素降解菌的鉴定
2.5.1 生理生化鉴定
2.5.2 分子鉴定
2.6 菌株与RW菌剂颉颃试验
2.7 复合菌剂的制备
2.8 对比发酵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与初筛
3.2 纤维素酶降解菌株的滤纸条崩解试验
3.3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体外酶活性测定
3.4 菌株形态鉴定及生理生化检测
3.5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分子鉴定
3.6 菌株与RW菌剂颉颃性试验
3.7 复合菌剂RM的制备
3.8 复合菌剂RM与RW菌剂堆肥对比试验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养殖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李彩丹,闫晓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6)
[2]贵州肉羊产业状况、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J]. 毛凤显. 贵州畜牧兽医. 2017(01)
[3]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在狼尾草青贮中使用效果评价[J]. 黄勤楼,钟珍梅,黄秀声,陈钟佃,冯德庆,夏友国. 草业学报. 2016(04)
[4]基于分区视角的畜禽养殖粪便农田负荷量估算及预警分析[J]. 姚升,王光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畜禽粪便资源化堆肥效果的影响[J]. 金香琴,段丽杰,马继力,盛连喜.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7)
硕士论文
[1]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其在羊粪堆肥发酵中的应用[D]. 吴庆珊.贵州师范大学 2018
[2]高效生物增温剂的制备及其在垃圾堆肥处理中的应用[D]. 杨双全.贵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59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5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