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短期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01 15:16
  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和再生稻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对稻田不同土层(0~5、5~10、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于2017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三湖农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早稻-晚稻(DR,对照)、春玉米-晚稻(MR)和再生稻(Rr) 3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DR处理相比,MR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稻田不同层次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对于第一季作物收获后,在不同土层,MR处理较DR和Rr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为MR>DR>Rr,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为DR>MR>Rr。对于第二季作物收获后,各个模式对稻田不同层次的土壤DOC含量和MBC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0~20 cm土层,与MR处理相比,DR和Rr处理的土壤R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22%和47.37%,Rr处理显著高于MR处理。MR处理利于两季作物收获后各个土层碳库活度(CPA)和碳库活度指数(CPAI)的提高;而Rr处...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测定
        1.3.2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
        1.3.3 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3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4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C/N比的影响
    2.5 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SOC组分的影响
    3.2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3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C/N比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机肥连续施用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及其与重金属的关系[J]. 王怡雯,许浩,茹淑华,苏德纯.  生态学杂志. 2019(05)
[2]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J]. 马艳芹,黄国勤.  生态学杂志. 2019(01)
[3]干旱区绿洲农田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管理下土壤质量评价[J]. 张鹏鹏,濮晓珍,张旺锋.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3)
[4]中国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 李成芳,胡红青,曹凑贵,黄见良,周勇,朱建强,秦鱼生,杭晓宁,尧水红,张卫建.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4)
[5]土壤碳排放组分区分的研究进展[J]. 庞蕊,刘敏,李美玲,徐兴良.  生态学杂志. 2017(08)
[6]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唐海明,程凯凯,肖小平,汤文光,汪柯,李超,张帆,孙玉桃.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7]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与酶活性间的关系[J]. 张英英,蔡立群,武均,齐鹏,罗珠珠,张仁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1)
[8]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研究[J]. 彭华,纪雄辉,吴家梅,朱坚,田发祥.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4)
[9]长江中游不同玉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J]. 李淑娅,田少阳,袁国印,葛均筑,徐莹,王梦影,曹凑贵,翟中兵,凌霄霞,展茗,赵明.  作物学报. 2015(10)
[10]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蒋鹏,郭晓艺,刘茂.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9)

博士论文
[1]稻田节水灌溉对稻—油轮作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D]. 徐莹.华中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67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67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