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02 18:17
  为探究黑土团聚体内土壤有机碳(SOC)的"分馏"特征,揭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机制,该文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综合研究站内不同植被覆盖(草地、农田和裸地)长期定位实验的土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团聚体湿筛分组、有机碳物理和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土团聚体及其内部的碳密度和腐殖质组分的碳分配特征。研究发现,黑土经过不同植被覆盖31年后,长期草地覆盖使土壤表层SOC、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农田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SOC含量减少,且在裸地显著降低。3种处理中, 2–0.25 mm (含2 mm,下同)粒级团聚体均为优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顺序为草地>农田>裸地。草地覆盖使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和有机碳库增加,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所占比例和碳库均减少,说明草地覆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土壤固碳能力显著增强。而农田和裸地因外源碳投入少,有机碳含量均是微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 SOC主要分布在微团聚体中。不同植被覆盖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内密度组分和腐殖质各组分碳的富集"分馏"作用很明显,与农田和裸地相比,长期草地植被覆盖处理>2 mm和2–0.2...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地点和实验设计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水稳性团聚体筛分
        1.3.2 土壤团聚体的密度分组
        1.3.3 土壤及团聚体的腐殖质分组
        1.3.4 全土和不同碳组分中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讨论
    2.1 长期植被覆盖下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变化
    2.2 不同植被覆盖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有机碳含量
        2.2.1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2.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2.3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密度分组
    2.4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含量变化
        2.4.1 全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含量
        2.4.2 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碳含量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J]. 苑亚茹,李娜,邹文秀,尤孟阳,韩晓增,马大龙.  生态学报. 2018(17)
[2]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原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分配及其稳定性[J]. 王甜,徐姗,赵梦颖,李贺,寇丹,方精云,胡会峰.  植物生态学报. 2017(11)
[3]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J]. 郝翔翔,窦森,韩晓增,李明敏,安丰华.  土壤学报. 2014(04)
[4]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J]. 李娜,韩晓增,尤孟阳,许玉芝.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9)
[5]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研究进展[J]. 梁尧,韩晓增,丁雪丽.  土壤. 2012(06)
[6]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J].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5)
[7]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J]. 李凯,窦森,韩晓增,陈辉,周桂玉.  土壤学报. 2010(03)
[8]不同管理方式对黑土农田根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李海波,韩晓增,许艳丽,候雪莹.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3)

博士论文
[1]不同生态系统下黑土剖面有机质变化特征[D]. 郝翔翔.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7



本文编号:3669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69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4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