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下豫北沙化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
发布时间:2022-10-03 20:34
通过连续6 a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栽培模式对豫北沙化地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酶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 0~40 cm土层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增加,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和无芒雀麦单播,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呈现表聚性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7种酶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脲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和蛋白酶,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脲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蔗糖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由此认为,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经6 a人工草地建植,土壤微生...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1.3.1 土壤样品采集
1.3.2 土壤生物学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2.2 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土层土壤酶活性比较
2.3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2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SMBC, SMBN, SMBP和土壤酶的相互关系
3.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被恢复模式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J]. 蒲琴,胡玉福,何剑锋,齐鹏程,舒向阳,杨泽鹏.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2]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王文锋,李春花,黄绍文,高伟,唐继伟.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3)
[3]Changes in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fter 27 years of fertilization in a dryland alfalfa grass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ZHANG Liqiong,WEI Xiaorong,HAO Mingde,ZHANG M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5(04)
[4]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J]. 叶莹莹,刘淑娟,张伟,舒世燕,杨珊,王克林. 生态学报. 2015(21)
[5]苜蓿和小麦长期连作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J]. 张丽琼,郝明德,臧逸飞,李丽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1)
[6]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 赵彤,闫浩,蒋跃利,黄懿梅,安韶山. 生态学报. 2013(18)
[7]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草地土壤碳密度和组分的影响[J]. 邰继承,杨恒山,范富,范辰,聂立强,周祥武. 草业科学. 2010(06)
[8]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J]. 李娟,赵秉强,李秀英,So Hwat Bing.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5)
本文编号:368477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1.3.1 土壤样品采集
1.3.2 土壤生物学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2.2 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土层土壤酶活性比较
2.3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2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SMBC, SMBN, SMBP和土壤酶的相互关系
3.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被恢复模式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J]. 蒲琴,胡玉福,何剑锋,齐鹏程,舒向阳,杨泽鹏.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2]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王文锋,李春花,黄绍文,高伟,唐继伟.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3)
[3]Changes in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fter 27 years of fertilization in a dryland alfalfa grass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ZHANG Liqiong,WEI Xiaorong,HAO Mingde,ZHANG M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5(04)
[4]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J]. 叶莹莹,刘淑娟,张伟,舒世燕,杨珊,王克林. 生态学报. 2015(21)
[5]苜蓿和小麦长期连作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J]. 张丽琼,郝明德,臧逸飞,李丽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1)
[6]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 赵彤,闫浩,蒋跃利,黄懿梅,安韶山. 生态学报. 2013(18)
[7]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草地土壤碳密度和组分的影响[J]. 邰继承,杨恒山,范富,范辰,聂立强,周祥武. 草业科学. 2010(06)
[8]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J]. 李娟,赵秉强,李秀英,So Hwat Bing.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5)
本文编号:3684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8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