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7 13:16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植被覆盖较高地区在退耕还林后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利用RUSLE模型,结合GIS、RS技术,定量估算了2000~2013年石川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侵蚀等级与降雨侵蚀力、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耕地所占比重由51.44%减少到48.37%,草地所占比重由24.51%减少到12.48%,林地所占比重由19.45%增加到33.20%;③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初期(2000年)的1 473.7 t/(km~2·a)减少到2013年的806.12 t/(km~2·a),总侵蚀量减少到217.91×10~4 t。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从大到小分别为林地、草地和耕地,说明还林还草工程后石川河流域土壤侵蚀呈总量减少、侵蚀强度降低的趋势,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水土保持效益。石川河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可以代表相似水热条件地区的土壤侵蚀情况,相同纬度地区的土壤侵蚀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RUSLE模型各因子的计算方法
2.2.1 降雨侵蚀力因子的确定
2.2.2 坡长因子、坡度因子的确定
2.2.3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确定
2.2.4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的确定
2.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确定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3.2 不同坡度变化下的土壤侵蚀变化
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变化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ODIS的陕西省植被变化遥感监测分析[J]. 刘英,侯恩科,岳辉. 人民黄河. 2017(03)
[2]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估[J]. 赵文启,刘宇,罗明良,汪亚峰,吕一河.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5)
[3]退耕还林后榆林市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功效研究[J]. 杨波,王全九.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4]基于土壤侵蚀控制度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研究[J]. 高海东,李占斌,李鹏,贾莲莲,徐国策,任宗萍,庞国伟,赵宾华. 地理学报. 2015(09)
[5]GIS-based Effect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Before and After Gully Land Consolidation: A Case Study of Wangjiagou Project Region, Loess Plateau[J]. LIU Yansui,GUO Yanjun,LI Yurui,LI Yu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02)
[6]基于RS和GIS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J]. 王娟,卓静.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1)
[7]黄河泥沙变化研究现状与问题[J]. 穆兴民,王万忠,高鹏,赵广举. 人民黄河. 2014(12)
[8]基于RUSLE模型的延河流域2001—2010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J]. 李天宏,郑丽娜.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7)
[9]基于GIS的区域坡度坡长因子提取算法[J]. 张宏鸣,杨勤科,刘晴蕊,郭伟玲,王春梅. 计算机工程. 2010(09)
[10]利用日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研究[J].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 地理科学. 2002(06)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 张晨成.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7
硕士论文
[1]基于RS/GIS的渭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D]. 王超.西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9213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RUSLE模型各因子的计算方法
2.2.1 降雨侵蚀力因子的确定
2.2.2 坡长因子、坡度因子的确定
2.2.3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确定
2.2.4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的确定
2.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确定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3.2 不同坡度变化下的土壤侵蚀变化
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变化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ODIS的陕西省植被变化遥感监测分析[J]. 刘英,侯恩科,岳辉. 人民黄河. 2017(03)
[2]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估[J]. 赵文启,刘宇,罗明良,汪亚峰,吕一河.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5)
[3]退耕还林后榆林市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功效研究[J]. 杨波,王全九.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4]基于土壤侵蚀控制度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研究[J]. 高海东,李占斌,李鹏,贾莲莲,徐国策,任宗萍,庞国伟,赵宾华. 地理学报. 2015(09)
[5]GIS-based Effect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Before and After Gully Land Consolidation: A Case Study of Wangjiagou Project Region, Loess Plateau[J]. LIU Yansui,GUO Yanjun,LI Yurui,LI Yu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02)
[6]基于RS和GIS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J]. 王娟,卓静.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1)
[7]黄河泥沙变化研究现状与问题[J]. 穆兴民,王万忠,高鹏,赵广举. 人民黄河. 2014(12)
[8]基于RUSLE模型的延河流域2001—2010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J]. 李天宏,郑丽娜.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7)
[9]基于GIS的区域坡度坡长因子提取算法[J]. 张宏鸣,杨勤科,刘晴蕊,郭伟玲,王春梅. 计算机工程. 2010(09)
[10]利用日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研究[J].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 地理科学. 2002(06)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 张晨成.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7
硕士论文
[1]基于RS/GIS的渭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D]. 王超.西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92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9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