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外源微生物对堆肥中重金属铜锌铅形态变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2-11 05:35
为探明外源微生物对堆肥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以猪粪和玉米秸秆为堆肥原料,在初始碳氮比为25与含水量60%的条件下,利用自制密闭式堆肥反应器研究分别接种5‰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T1)、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yticus(T2)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T3)的3种外源微生物菌剂对堆肥中重金属铜锌铅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分别提前3、3和1d使堆肥温度升至60℃并延长高温期,长枝木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有效缩短堆肥的腐熟过程;外源微生物可钝化堆肥产品中的重金属Cu、Zn和Pb,解淀粉芽孢杆菌对Cu、Zn和Pb的钝化效果都较好,相对钝化率分别为80.96%、5.02%和41.00%;长枝木霉对Cu和Pd的钝化效果较好,相对钝化率分别为67.09%和5.01%;酿酒酵母对Cu和Pb的钝化效果较好,相对钝化率分别为64.46%和11.51%。选择适宜的外源微生物接种菌剂,可同步实现堆肥品质提升和重金属钝化。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操作与样品采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铜(Cu)的形态变化
2.3 锌(Zn)的形态变化
2.4 铅(Pb)的形态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对草莓保苗促生效果[J]. 邱光,张新凤,李建伟,符泽,陆凡.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4)
[2]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常用技术[J]. 臧一天,邴珊,盛孝维,唐夏军,吴红翔,舒邓群.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9(01)
[3]贵州地区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对辣椒疫霉的拮抗作用[J]. 刘青,李升,梁才康,张红辉,吴静,王嘉福,冉雪琴.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4)
[4]微生物和生物炭联用对猪粪堆肥后重金属Pb和Cd的钝化效果[J]. 李冉,孟海波,赵立欣,周海宾,张曦,沈玉君.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3)
[5]畜禽粪便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物钝化研究进展[J]. 王建才,朱荣生,王怀中,呼红梅,齐波,庞丽丽,黄保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8(10)
[6]畜禽粪便资源及其利用[J]. 汪冬梅. 中国牛业科学. 2018(05)
[7]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进展[J]. 刘磊,宋文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5)
[8]EM菌在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J]. 何勤勤,庾富文,周俊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01)
[9]好氧堆肥微生物研究进展[J]. 张海滨,孟海波,沈玉君,赵立欣.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3)
[10]畜禽粪便堆肥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残留及控制研究进展[J]. 严莲英,刘桂华,秦松,胡岗,范成五.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9)
本文编号:3718235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操作与样品采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铜(Cu)的形态变化
2.3 锌(Zn)的形态变化
2.4 铅(Pb)的形态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对草莓保苗促生效果[J]. 邱光,张新凤,李建伟,符泽,陆凡.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4)
[2]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常用技术[J]. 臧一天,邴珊,盛孝维,唐夏军,吴红翔,舒邓群.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9(01)
[3]贵州地区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对辣椒疫霉的拮抗作用[J]. 刘青,李升,梁才康,张红辉,吴静,王嘉福,冉雪琴.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4)
[4]微生物和生物炭联用对猪粪堆肥后重金属Pb和Cd的钝化效果[J]. 李冉,孟海波,赵立欣,周海宾,张曦,沈玉君.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3)
[5]畜禽粪便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物钝化研究进展[J]. 王建才,朱荣生,王怀中,呼红梅,齐波,庞丽丽,黄保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8(10)
[6]畜禽粪便资源及其利用[J]. 汪冬梅. 中国牛业科学. 2018(05)
[7]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进展[J]. 刘磊,宋文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5)
[8]EM菌在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J]. 何勤勤,庾富文,周俊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01)
[9]好氧堆肥微生物研究进展[J]. 张海滨,孟海波,沈玉君,赵立欣.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3)
[10]畜禽粪便堆肥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残留及控制研究进展[J]. 严莲英,刘桂华,秦松,胡岗,范成五.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9)
本文编号:3718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71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