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寒区水循环模拟研究及其在松花江流域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7 12:27
【摘要】:全球寒区约占陆地面积的25%,我国寒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43.5%,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西北高山和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以及松花江流域,其中30%存在着永久性冻土,70%存在着季节性冻土。冻土的生成直接改变了土壤的导水传热、储水、入渗和蒸发能力,进而影响着陆地水循环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冻土退化等现象的发生影响着寒区的产流过程和产流量,这些改变给寒区水资源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文模型模拟已成为研究流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一般对于土壤层的水热耦合机制描述较为简化,在寒区加以应用时,模拟精度通常难以符合要求,且缺少大尺度的冻土分布变化描述。因此,应对寒区冻土的水文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寒区特色的大尺度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支撑寒区水资源研究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重工业基地,随着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对区域水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东北松花江流域为背景,研究寒区水循环模拟技术及其在松花江流域的应用,并用自主构建的寒区水文模型预测2020~2050年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冻土和水资源演变规律,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松花江流域的历史实测资料,插值分析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降水、气温以及佳木斯站天然径流量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年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年均降水自西向东逐渐增加。(2)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总体由南向北逐渐增加。1960~2004年全流域的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174cm,年际变化率为-8.25cm/10a,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滞后;最大冻土深度在198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多年平均值减少35cm。流域气温每升高1℃,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约减小15cm。(3)佳木斯站1956~2000年的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669.42亿m~3,整体上呈不显著减少趋势。(2)本文设计了室内和室外实验以观测不同冻融时长下的土壤水热迁移变化,构建了具有物理机制的冻土多层水热耦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土柱表层土壤的水分先进行蒸发后发生相变。在土壤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由未冻结土壤向冻结土壤方向迁移,在土壤融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在冻结带上方发生水分积聚。(2)示踪盐离子随水分迁移,盐离子在土壤冻结时出现析出现象。(3)本文构建的冻土多层水热耦合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土壤冻融过程和不同深度的温湿度变化。模型模拟的土壤温度、液态含水率、总含水率和土壤冻结深度的平均根方差分别为1.21°C、0.035cm~3/cm~3、0.034cm~3/cm~3和17.6cm,土壤温度模拟的平均Nash Sutcliffe系数为0.92。(3)本文将多层冻土模块与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紧密耦合,构建了寒区水文模型WEP-COR,用于模拟寒区大尺度流域的土壤水热迁移和水循环过程。通过与松花江流域站点实测结果对比可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流域土壤日冻融过程,月径流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Nash Sutcliffe系数在0.75以上,土壤融化期的日径流模拟结果与改进前相比相对误差减小了35.04%,冻土模块的加入提高了模型在寒区的适用性。WEP-COR模型可用来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冻结深度以及径流量的变化规律。(4)应用WEP-COR模型模拟结果定量分析1956~2010年松花江流域冻土分布变化及气候变化对冻土和径流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呈减少趋势。150cm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位置总体往西北摆动,以0.168°/10a的速率向西迁移,以0.156°/10a的速率向北迁移。造成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主要气温因子为冻结时段的日气温积温。(2)土壤冻融时长自南向北增加,180天冻融时长等值线同样整体上向西北摆动,向西迁移速率为0.157°/10a,向北迁移速率为0.236°/10a。造成冻融时长变化的主要气温因子为负积温。(3)松花江流域年均径流量主要受降水影响有减小趋势;冻结期径流主要受气温影响有增加趋势;融化期径流受冻结期和融化期的降水共同影响有增加趋势。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径流量一致。(4)松花江流域的水资源量整体上有减小的趋势,地下水资源量占总水资源比例呈下降趋势。(5)根据区域气候模式RegCM3.0预测的2020~2050年的气温降水条件,应用WEP-COR模型对松花江流域的冻土径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20~2050年松花江流域的年均气温为4.26℃,年均降水为529.79mm,变化率分别为0.45℃/10a和-14.46mm/10a。(2)2020~2050年流域年均最大冻土深度为147cm,变化率为-3.718cm/10a;年冻融时间为163天,变化率为-5.73天/10a。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和年冻融时间等值线整体继续向西北迁移。(3)松花江流域径流量在全年、融化期、非冻融期径流呈减少趋势,在冻结期呈增加趋势。降水和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在冻融期有所不同。(4)2020~2050年水资源量有所减少,地表、地下和总水资源量的变化率分别为-11.428亿m~3/10a、-2.015亿m~3/10a和-13.147亿m~3/10a。地下水资源量占总水资源比例在冻结期高于其他时期,占比在全年、冻结期和非冻融期呈增加趋势,而在融化期呈减少趋势。
【图文】:

寒区,方法,气温,固态降水


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表 1-1 寒区划分气候因子[22]Table 1-1 The climatic index of cold regions气候指标1 月Tmon/℃Tmon>10℃的月数10 月Tmon/℃4 月Tmon/℃Tyea/℃Tday>10℃的积温/℃Tday>10℃的日数/d固态降水量百分比/%年平均积雪日数/d寒区-10~-30≤5 ≤0 ≤0 ≤5 500~1500 <150 ≥30 ≥30(注:Tyea代表月均气温,Tmon代表月均气温,Tday代表日均气温)

示意图,松花江流域,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三大寒区之一,该区域广泛分布着季节性冻土和部的部分区域还存在永久性冻土。随着冬季气温的降低,东北地区会出结和积雪现象,改变区域产流过程。当春季温度升高时,又伴随着冻土化,形成融雪径流和壤中流,补给河川径流量,所以东北地区流域的产具有寒区的产汇流特征。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是东北地区主要考虑到研究区的代表性,本文选取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 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图 2-1 为松花江流域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松花江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流 55.7 万 km2(119°52′~132°31′E,41°42′~51°38′N)。松花江有南北两个为嫩江,是松花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中段为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松花江流域分为三个水资源二级区由北向南流的嫩江(嫩江区),由南向北流的第二松花江(二松区),这支流在三岔河汇流后称为松花江干流(松干区)。按照行政区划划分标江流域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个省区的不同大小区域[101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勤生;松花江流域丰枯水规律的再认识[J];水利学报;1990年06期

2 唐云梯;;松花江的叹息[J];大自然;1981年03期

3 范立颖;;吉林化工厂爆炸对松花江流域产生的危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4 陈春桥;汤小华;罗坤;;松花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潘漱方;;松花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J];水文;1985年03期

6 杨青山;崔庠;;灰色逻辑方法在自然地理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以第二松花江流域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7 熊绍礼;;中国第二松花江流域地下水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质量问题[J];吉林地质;1984年02期

8 冯明祥,,李志群,金世光;关于做好松花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1998年10期

9 曹慧明;许东;;松花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8期

10 尹德亮;韩崧;;松花江水污染防治[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勇;尚洁澄;;松花江污染和哈尔滨停水事件的初步分析与反思[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2 岳甫均;刘丛强;李思亮;;松花江流域水体硝酸盐来源及其转化过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3 付宁;王博;;松花江航电枢纽工程截流后水质状况调查与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党连文;;2013年松花江流域骨干水库洪水调度[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特邀报告汇编[C];2013年

5 王文涛;花修艺;董德明;赵蕴珠;梁大鹏;;松花江吉林省江段部分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王玉玺;刘玉莲;刘先昌;;松花江流域流凌分析及预报自动化系统[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7 黄俊;李琼;郝天文;谢映霞;邵益生;;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规划方法研究——以松花江流域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金文浩;;松花江流域吉黑两省化工污染潜在危险性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李景龙;翟平阳;;松花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研究[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冯玉杰;孙清芳;高鹏;;松花江表层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贾辉;突出重点及早部署履行职责 确保松花江全流域安全度汛[N];黑龙江日报;2009年

2 刘树巍;松花江流域百家企业共赴环保盛宴[N];中国企业报;2009年

3 记者 贾红路;狠抓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 确保松花江流域安全度汛[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郭振伟;松花江 会不会断流?[N];黑龙江日报;2000年

5 刘刚 记者 贾红路;确保松花江流域防汛抗旱全面胜利[N];黑龙江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李世东 宗建树 李庆生 刘晓星 杨晓娣 本报通讯员  常文兴;勇士决战松花江[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董伟;松花江为何出现断流[N];人民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胡京春;期待松花江早日变得变净变美[N];人民政协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杨磊 蒋明倬;松花江流域的多米诺骨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记者 朱玉春;松花江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应重点严治[N];协商新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寒区水循环模拟研究及其在松花江流域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7年

2 杨松涛;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的城镇近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景亮;松花江流域融雪产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李峰平;变化环境下松花江流域水文与水资源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5 关久念;极端洪涝过程黑龙江中游流域可溶性铁输出及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6 陈锋;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阴琨;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卢玢宇;松花江污染物合成麝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物毒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刘宝林;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特征[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志虎;基于上游原水水质分析的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宫梓琳;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近岸微型生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3 魏南;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曲婷婷;基于GIS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环境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5 郭晓琳;基于容量扩增的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质提升方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丽雪;第二松花江流域(丰满以下)傍河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7 朱修芳;第二松花江流域主要河湖污染的地域分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任晨;一百年来第二松花江流域水环境的历史变迁(1898-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斯琴高娃;松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10 白轶焱;松花江流域管理体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0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30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8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