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PolarWRF的南极冰盖气候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5:44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大背景下,南极冰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天气及气候变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Polar WRF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极地区域气候模式之一,是南极气候变化诊断及未来预估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广泛应用之前,模式模拟能力需要定量评估。本论文以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资料,利用Polar WRF的最新版本(Polar WRF 3.9.1)对南极冰盖2004-2013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从年、季节和月尺度上将模拟结果与28个南极气象观测站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定量评估了模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整个南极冰盖气温、近地面风速以及地面气压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Polar WRF对南极地区2m气温的模拟性能整体良好。2004-2013年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2.33℃、2.49℃和0.99。同时,该模式很好地再现了春、夏、秋及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而且,12个月平均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在4℃以内,其中1、12的误差最小,7、10、11月份的误差最大,但所有月平均气温与气象站站点观测气温相关性均高于0.97,其中11、12月份的相关性最低,3,4月的相关性最高。然而,就多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模拟结果而言,东南极冰盖沿岸仍存在冷偏差,冰盖内陆存在暖偏差,在南极半岛既存在冷偏差也存在暖偏差,而沿岸各站点的误差在数量上小于内陆地区。相比较而言,冬季的模拟精度最低,春季其次,夏季和秋季精度较高。春、夏两季,南极沿岸的精度要高于内陆地区,秋季内陆和沿岸的差异较小,而在冬季虽然东南极沿岸站点的精度较高,但南极半岛的精度要略低于内陆地区。(2)该模式对10m风速的模拟在陡峭区域的部分站点误差较大,但整体而言地表风速与实测平均风速整体吻合性较好,能一定程度上捕获南极年尺度、季节尺度、和月尺度上观测风速的特征。模拟的风速与实测结果在2004-2013年呈现出相同的年际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性系数,分别为3.91m/s、4.75 m/s和0.62。Polar WRF也能较好地再现四季风速的年际变化趋势,各季节的误差均在4/ms以内。此外,12个月均风速模拟误差在2.5m/s~4.5m/s之间,与实测风速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5。从年平均和季节平均风速模拟结果误差空间分布来看,内陆站点误差较小,东南极沿岸站点误差较大,而在南极半岛上既存在误差较大的站点也存在误差较小的站点。模拟的冬季风速误差最低,秋季其次,春季和夏季的误差较高。秋季和夏季,南极内陆误差要略小于沿岸地区,而在冬季和春季,沿岸和内陆的差异不大。(3)Polar WRF很好地再现了南极年尺度、季节尺度、和月尺度上的地表气压。2004-2013年间气压模拟值和观测值的变化趋势十分吻合,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9 hPa、0.47 hPa、0.99。模式还能够很好地捕捉春、夏、秋、冬四季气压的年际变化,四季的气压误差均小于1.8hPa。此外,12个月份的模拟误差均在2.4hPa之间,其中1、11月份的误差最小,8月份的误差最大。所有月份的相关性系数在0.79~0.99之间,其中3月份的相关性最低,7、9月份的相关性最高。然而,就多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模拟结果而言,模式对整个南极冰盖以高估为主,其在春季的误差最低,冬季其次,夏季和秋季的误差略高。秋季内陆地区的精度要低于沿岸地区,冬季和春季沿岸与内陆地区的模拟精度大致相同,夏季沿岸的精度大于内陆地区。
【图文】:

基于PolarWRF的南极冰盖气候数值模拟研究


南极地形图与28个气象站点地理位置分布

基于PolarWRF的南极冰盖气候数值模拟研究


WRF模式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67;P34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晋楠;;温暖海水侵蚀出南极冰盖“阿克琉斯之踵”[J];前沿科学;2016年04期

2 李荣兴;冯甜甜;;南极冰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3 刘小汉;;南极冰盖是否曾经消融[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4 荣启涵;;中国“雪鹰”降落南极冰盖之巅[J];晚霞;2017年04期

5 群芳;;温度上升将致西南极冰盖融化[J];前沿科学;2009年01期

6 ;南极冰盖与人类的关系[J];齐鲁渔业;2009年10期

7 ;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J];中国记者;2005年02期

8 ;西南极冰盖更新世崩落[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03期

9 吴地;;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J];海洋世界;1999年06期

10 秦大河,,任贾文,效存德;揭示气候变化的南极冰盖研究新进展[J];地理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向培;孙波;王帮兵;唐学远;田钢;;南极冰盖等时冰层特性与分布的雷达探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丁明虎;;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实地测量技术[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新武;郭华东;程晓;梁雷;;微波辐射计南极冰盖冻融探测方法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4 张赤军;;南极冰盖引起的岩石层挠曲[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史红岭;陆洋;杜宗亮;张子占;;基于ICESat块域分析法探测南极冰盖高度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波;李院生;张向培;王帮兵;唐学远;;南极冰盖Dome A中心区域冰层结构和冰下地形探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温家洪;刘吉英;王亚凤;Kenneth C.Jezek;;遥感与GIS在南极冰盖冰川学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唐学远;孙波;张占海;;南极冰盖Dome A中心区域冰层年代-深度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华兵;程晓;;基于卫星数据的南极冰盖高程制图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10 刘吉英;温家洪;王亚凤;Beata M.Cathso;Kenneth C.Jezek;;南极冰盖最高冰穹Dome A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初步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琦;探寻南极冰盖冰面融池的奥秘[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记者 黄辛;南极冰盖之巅将装首台巡天望远镜[N];科学时报;2011年

3 赵熙熙;科学家用海豹研究南极冰盖变化[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南极冰盖之巅天文观测探秘[N];科技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赵宁;挺进,向着南极冰盖之巅[N];中国海洋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崔国辉;挑战南极冰盖之巅—— 大国的抉择 勇者的征程[N];中国气象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陈瑜;探寻南极冰盖融化“源代码”[N];科技日报;2018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人造雪能否阻止南极冰盖坍塌[N];中国科学报;2019年

9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 韦利杰 陈虹;神秘的南极冰盖[N];中国矿业报;2017年

10 主持人 本报特派记者 王自X;探寻南极冰盖融化“源代码”[N];中国海洋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晏鹏;基于被动源地震学方法的南极冰盖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2 王星东;主被动微波遥感南极冰盖冻融探测[D];中南大学;2013年

3 崔祥斌;基于冰雷达的南极冰盖冰厚和冰下地形探测及其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玉伦;基于PolarWRF的南极冰盖气候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丁云风;南极冰盖表面冰雪过程变化综合监测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3 詹志飞;基于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的南极冰盖融化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向培;基于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南极冰盖冰层厚度和冰下地形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宋志英;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刘焕玲;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探测南极冰盖的高程变化[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傅良;南极冰盖大气结构探测及资料验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本文编号:2655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55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5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