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C8051F500在岩性密度测井中的监控系统

发布时间:2020-07-04 22:19
【摘要】:随着测井技术的发展,相应的测井仪器也在不断涌现。其中岩性密度测井仪是核测井技术中最重要组成仪器之一,本文设计的岩性密度监测控制系统是该仪器的最核心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岩性密度测井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国内外的技术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根据目前石油测井的最新需求,采用单片机C8051F500完成了岩性密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功能电路和应用软件的设计。其中核脉冲信号处理电路,以实现了放大整形、基线恢复、峰值检测等信号处理过程,保证了信号良好的可测性。为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Actel公司的ProASIC3系列高温FPGA芯片A3P250,对经过处理的核脉冲信号进行采集和数据处理,同时为保证探测精度,采用了高精度的高速AD芯片对核脉冲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与此同时,为提升系统的实时性,本设计采用了双端口RAM芯片技术,提高了现场数据传输速率。采用参考源稳高压技术,根据四能窗稳谱技术原理,设计完成了稳谱电路,动态稳高压,使得光电倍增管高压值能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本设计满足技术指标并使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实时性均有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31.83
【图文】:

结构图,岩性密度,实物,高精度


2.1岩性密度测井仪逡逑岩性密度仪器由三部分组成,即滑板、电路线路段、液压推靠器。滑板包括源仓、逡逑长源距、短源距两个探测器、高压模块及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单元。实物如图2.1所逡逑示。电路线路段分析处理滑板获取的伽马脉冲信号,并与地面系统进行双向通讯。逡逑图2.1高精度岩性密度仪器实物图逡逑其结构图如图2.2所示。其中滑板是岩性密度测井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决定了仪逡逑器测井响应特性。针对高精度岩性密度仪器,在滑板结构方面总体设计原则是,优化逡逑源距、测量孔径等参数,在保证地层密度响应灵敏度和降低泥饼影响的前提下,提高逡逑计数率,降低统计误差,同时尽量减轻滑板重量,改善推靠效果。逡逑7逡逑

示意图,仪器结构


高温条件下,保证元器件还能在极限特性范围内工作,不致受到损失,从而提高了仪逡逑器的温度性能以及稳定性。逡逑图2.3为测井示意图。测井时通过马达推动液压装置,使滑板尽可能靠近井壁,逡逑然后利用放射源(137Cs)发出的射伽马射线,经过地层一系列的作用之后伽马射线会逡逑损失能量,当伽马射线的能量低于lOOkev时,将产生光电效应。如果不存在泥饼,逡逑用单探测器就可以测量地层的密度。而在渗透性地层,由于泥浆的入侵从而在井壁上逡逑形成泥饼,此时测量的密度值会受到泥饼的影响,这可用短源距测量结果进行矫正。逡逑岩性密度测井仪器包含长短源距两种探测器,可以准确获取待测地层信息114]。逡逑IW逡逑图2.3测井示意图逡逑8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保平;张惠芳;;四能窗稳谱技术在岩性密度测井仪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8年01期

2 刘易;汤天知;岳爱忠;;一种新型岩性密度测井仪数据采集处理电路设计[J];测井技术;2012年04期

3 王浩;孙欣艳;;530岩性密度测井仪高压故障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3期

4 卢进;田彦民;付广;张建军;吕海泉;;岩性密度测井仪固定高压稳谱的实现[J];舰船防化;2012年01期

5 雷富荣;;2228岩性密度测井仪密度测井值偏低的解决方案[J];石油仪器;2013年02期

6 丘琳;岩性密度测井在任邱油田的应用[J];测井技术;1983年05期

7 冯曰福,刘广盛;岩性密度测井仪的研制[J];测井技术;1988年01期

8 何曼秋;;新书介绍[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8年04期

9 鞠晓东,李会银,成向阳,刘广盛;新型岩性密度测井仪研制[J];测井技术;2005年01期

10 吕殿中;;岩性密度测井仪高压不稳的故障分析及维修[J];石油仪器;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标;张换耀;张海;丁松林;;岩性密度测井仪井下自动稳谱方法与实现[A];2007年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易;岩性密度井下数字化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洪旺;基于C8051F500在岩性密度测井中的监控系统[D];西北大学;2017年

2 彭晓光;新型全谱岩性密度测井仪的研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年

3 罗翔;岩性密度测井仪刻度方法以及能谱漂移问题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1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41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4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