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成因机制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2
【图文】:
第 1 章 绪论第 1 章 引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2017年 8月8日 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 7.0级地震,震中位于 33.20°N,103.82°E,震源深度约 20 km。九寨沟地震是近十几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东缘活动构造带发生的第三次大地震,其余两次分别为 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和 2013年芦山 7.0 级地震。九寨沟地震共造成二十五人死亡,十多万人受灾,七万多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九寨沟地震虽然没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旅游文化地位,地震发生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第 1 章 绪论通过分析九寨沟地震发震断裂与虎牙断裂的关系、虎牙断裂的历史地震破裂空区、虎牙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活动性、研究区所属的活动块体现今活动特征和运动性质,综合分析九寨沟地震的成因机制。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本文以雷达影像、DEM、遥感数据和地表调查为基础,利用 InSAR 作为技术手段获取同震形变场,反演断层的几何参数,结合遥感数据和地震同震滑坡分布规律,对九寨沟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分析;并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区域构造活动性等对九寨沟地震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具体研究思路如图 1-2 所示。
断裂信息来自邓起东 等(2003);块体划分来自张培震 等(2003);地震信息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www.cenc.ac.cn);红色为研究区主要断裂,黑色五角星为震中位置图 2-1 区域构造概况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构造特征的时空变化过程,对分析研究区地壳形变特征、区域动力环境分析以及加深青藏高原的隆升、发震等变形机制的理解与认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2 巴颜喀拉块体及其地震活动性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主要受块体的活动性及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控制,在时间上系列性的强震通常发生在同一块体的各个边界构造带上,形成地震活动的集中分布区(Molnar et al.,1975;邓起东,1980;张文佑,1984;马杏垣,1989;邓起东 等,1994;张国民 等,1997;马瑾,1999;张培震,1999;黄立人 等,2000;范俊喜 等,2001;张培震 等,2003;邓起东 等,2010;马瑾 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新建;屈春燕;龚文瑜;赵德政;张迎峰;张国宏;宋小刚;刘云华;张桂芳;;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2期
2 徐锡伟;陈桂华;王启欣;陈立春;任治坤;许冲;魏占玉;鲁人齐;谭锡斌;董绍鹏;石峰;;九寨沟地震发震断层属性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应变状态讨论[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3 杨宜海;范军;花茜;高见;王朝亮;周鲁;赵韬;;近震全波形反演2017年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4 张旭;冯万鹏;许力生;李春来;;2017年九寨沟M_s7.0级地震震源过程反演与烈度估计[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5 季灵运;刘传金;徐晶;刘雷;龙锋;张致伟;;九寨沟M_s7.0地震的InSAR观测及发震构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6 任俊杰;徐锡伟;张世民;罗毅;梁欧博;赵俊香;;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7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张会平;赵敏;叶有清;张致伟;祁玉萍;王思维;宫悦;乔惠珍;汪智;邱桂兰;苏金蓉;;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及余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8 屈春燕;左荣虎;单新建;张国宏;宋小刚;刘云华;余露;;尼泊尔M_W7.8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1期
9 李帅;陈建波;吴国栋;;2012年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极震区地质灾害特征研究[J];地震研究;2015年03期
10 邓起东;程绍平;马冀;杜鹏;;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廷臣;焦明连;史建青;王秀萍;;InSAR图像相位解缠的最小费用流法及其改进算法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春景;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应力场变化及其对强震发生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2 刘冠中;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的跨断层形变与地震活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3 吴俊峰;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闫亮;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陈侠;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晚第四纪长期滑动习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跃;中国西部及邻近国家近期强震地震形变InSAR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8年
2 胡朝忠;塔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3 任小冲;基于InSAR的台湾集集地震形变场提取和震源参数确定[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1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6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