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安宁河断裂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20-07-23 05:53
【摘要】:安宁河断裂及周边地区作为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的中段,地震活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断裂构造分布复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近年来也一直被划定为地震重点危险区,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和应力场分布进行详细研究。西昌宽频带流动台阵的建立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基于2013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1.0ML3.5地震波形数据,采用HASH方法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同时,对于ML≥3.5的地震,利用四川台网、云南台网部分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进行震源机制反演,最终一共得到701个震源机制解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SATSI)获得了该区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同时基于最大似然方法,采用Zmap地震活动分析软件,得到了研究区的b值分布。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前人根据GPS速度场研究所得到的区域内断层闭锁特征,对研究区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和孕震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内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主要集中在冕宁以北地区,丽江—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南段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和逆冲型为主,大凉山断裂北段走滑和正断型地震数量占优势。(2)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沿鲜水河断裂南端向南经丽江—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李明久断裂一线出现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由NW-SE向转变为近NS向,应力场类型为自南向北由逆冲型过渡到走滑型。而在研究区北部沿东南方向横向排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到大凉山断裂北段,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则表现出了逆时针旋转的变化趋势,由NW-SE向转变为近EW向,但在大凉山断裂北段,最小主应力倾伏角较小,更趋近于水平,断裂上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近NS向的拉张型应力场。综上,认为安宁河断裂和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东缘一处明确的应力场方向转换带。(3)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以及应力场分布特征,并结合GPS速度场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青藏地块与华南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应力场表现为顺时针旋转的分布特征,与大尺度背景下的应力场分布一致。这种顺时针旋转在研究区西部表现为对断裂带的逆冲挤压和走滑作用,而在东部则表现为对大凉山断裂NS向的拉张作用,体现了川滇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和大凉山断裂的新生性。(4)根据对研究区b值的计算,最终得到在冕宁以北地区b值较低,以南地区b值较高,由于b值与应力的负相关性,分析认为研究区北部地下应力累积水平高于南部,而区域内北部断层闭锁程度高于南部,与b值结果相佐证,同时这也解释了地震活动性北强南弱的分段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33
【图文】:

分布图,历史强震,分布图,断块区


地质调查研宄表明,研究区(102°?102.6°E,27.5°?29.5°N)分属于两大断块逡逑区,西部为西藏断块区,构造线以西北向为主,东部为扬子断块区,北东向构造逡逑线占优势,区域内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一线为这两个构造区的分割线,逡逑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是西部青藏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地带的过渡区。通过对区逡逑域重力异常场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正位于我国中部100° ̄104°E范围的川西一滇逡逑东重力梯度带南段,自东向西重力梯度负值不断增大,同时东部重力异常线分布逡逑更为规则,变化更平缓,表明其地壳结构稳定,而西部重力异常线分布不均匀,逡逑反映此处地壳结构复杂(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1979)。根据6值的相关研究,逡逑在冕宁和西昌附近存在两个低6值区,可能存在地下高应力凹凸体(易桂喜等,逡逑2逡逑

震源,地理坐标系


图2.1震源地理坐标系(于海英等,2003)逡逑9逡逑

方法,断层面,滑动向量,地理坐标系


第二章研究方法与原理逡逑如图2.1给出的地理坐标系(于海英等,2003),设剪切位错点源位于图中逡逑的Q点,Q点在地面的投影为O点,为方便计算,引进一个原点在0点的直角逡逑坐标系Xi=(i=l,2,3),xi轴指向正北,x2轴指向正东,轴通过震源指向地心。少s逡逑表示断层面走向,表示观测点的方位角(从正北方向A轴量起),顺时针为证逡逑以心表示离源角。所以在以Q点为原点的球极坐标系中,观测点的坐标为(及,逡逑的,以S表示滑动向量e和断层面和水平面的夹角(断层面的倾角),以1表示逡逑滑动向量^和断层面走向的夹角(滑动角),逆时针为正。显然,X和5确定了逡逑向量v和e在震源坐标系中的取向。由图得到各个矢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示为:逡逑(cosA邋sin邋(ps邋+邋cos邋6邋sin邋X邋sin邋cps\逡逑cos邋入邋sin邋(ps邋-邋sin邋入邋cos邋5邋cos邋cps邋j逦(2.6)逡逑-sin邋A邋sin邋6逦/逡逑(-sin邋5邋cos邋cps\逡逑cos邋cpz邋sin邋5邋I逦(2.7)逡逑c0s邋ih邋/逡逑(-sin邋6邋cos邋(ps\逡逑sin邋ih邋sin邋cp逦(2.8)逡逑-sin邋ih邋/逡逑(cos邋ih邋cos邋cp、逡逑cosihsintp邋j逦(2.9)逡逑-sinih邋/逡逑(-sin邋cp、逡逑cos邋cp邋J逦(2-10)逡逑理论振幅比为:逡逑calratsv邋=邋^邋|邋Cgrxe)x(.gx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11期

2 邹镇宇;江在森;武艳强;魏文薪;方颖;刘晓霞;;基于GPS速度场变化结果研究汶川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地壳运动动态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3 赵静;江在森;牛安福;刘杰;武艳强;魏文薪;刘晓霞;闫伟;;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3期

4 孙贵成;郭祥云;马利军;;山西带中北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15年01期

5 赵静;刘杰;牛安福;闫伟;;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的闭锁特征[J];地震地质;2014年04期

6 郭祥云;陈学忠;王生文;王恒信;;川滇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7 陈伟文;倪四道;汪贞杰;曾祥方;韦生吉;;2010年高雄地震震源参数的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7期

8 谢祖军;郑勇;倪四道;熊熊;王行舟;张炳;;2011年1月19日安庆M_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5期

9 Keisuke Yoshida;Akira Hasegawa;Tomomi Okada;Takeshi Iinuma;Yoshihiro Ito;Youichi Asano;洪启宇;;日本东部内陆地区2011年大地震前后的应力状态与诱发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4期

10 易桂喜;闻学泽;辛华;乔慧珍;龙锋;王思维;;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766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66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