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利用地震波形特征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发布时间:2020-08-01 12:13
【摘要】:青藏高原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造山带,与地球上其它区域相比,也是壳幔结构最为复杂、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带域之一。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三大块体的交汇部位。该区域新构造活动强烈,是青藏高原正在形成的最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因此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地幔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区,本论文主要用地震波形初动振幅、震相分析和数值模拟做了以下三部分内容:(1)由低速层引起的影区震相特征分析:(1)利用兰州测震台记录到的震中距处于“影区”范围内的典型地震记录波形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原始和仿真后的波形记录,对处于影区内的地震波震相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仿真后地震波震相清晰度明显提高,有利于震相识别;当震级不太大时,处于影区中的地震常规震相起始很微弱,震相模糊不清,不能用常规方法进行地震震相分析工作,但可以利用影区内特有的其它震相进行地震波分析工作。(2)收集了2002~2014年近12年兰州测震台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从中筛选了震中距在30°以内、震级大小为Ms5.0左右、震源深度在15km左右的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波形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波形资料进行了格式转换、在SAC头文件中写入了震源信息、将SAC头文件中震中经纬度和台站经纬度互换、去均值、去尖灭、去线形趋势、带通滤波等处理。在处理后的地震波形剖面图上明显的看到了震中距大约在5~18°范围内的“影区”现象。(2)利用台网“影区”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东北缘区域上地幔低速层:选用西藏及其周边区域测震台网35个台站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2014年10月7日发生在云南普洱震级为Ms6.1的地震波形资料,分析了记录波形中垂直向分量初至P波的幅度特征。发现在震中距5~18°之间P波幅度相对较小,具有“影区”特征。通过分析,推测该“影区”由青藏高原下方岩石圈中的低速层引起。通过试错法,多次对比不同模型理论波形和观测波形P波振幅随震中距的变化趋势形态,确定在78km深处存在一厚度为24km的低速层,层内速度梯度约为-0.05/s。(3)青藏高原东北缘康拉德界面存在的地震学证据:康拉德界面既是上地壳和下地壳的分界面,也是地壳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分界面,对于研究地壳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近震波形资料中清楚地记录到了一些特殊震相,这些震相的振幅要比直达波大2~3倍,通过数值模拟证实这些震相来自康拉德界面。该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存在康拉德界面,在构造活动活跃的区域该界面的存在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更小尺度的次级地块,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中,保持了原有的结构特征。该结果对于该区域震相的准确识别,地震三要素的准确计算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贞;郭飚;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齐少华;;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多尺度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9年04期

2 郑晔,滕古文;中国东部随县─启东地带上地幔结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3 张宝华;;地球上地幔底部的一个全球性熔融层[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年03期

4 朱介寿,张平,宋仲和,安昌强;上地幔过渡带中低速层的发现[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5 周民都;王椿镛;曾融生;;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2年03期

6 刘国栋,顾群,史书林,孙洁,石障松,刘金汉;京津唐渤和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2期

7 郭飚,刘启元,陈九辉,赵大鹏,李顺成,赖院根;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8 T.Ryberg;F.Wenzel;曹肃朝;;上地幔顶部高频波的传播[J];世界地震译丛;2000年02期

9 裴顺平,许忠淮,汪素云;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1期

10 刘若新;中国东部大陆上地幔的基本状况[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翔;郭飚;陈九辉;刘启元;;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高分辨率多尺度层析成像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25:青藏高原及周缘的深部结构、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过程[C];2016年

2 孙伟家;B.L.N.Kennett;;中国东部及周边地区的上地幔顶部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专题2:俯冲带结构与过程[C];2016年

3 滕吉文;魏斯禹;刘桂英;;中国东部与西部部分地区上地幔低阻层和低速层的分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4 贾兴华;孙道远;;利用深度震相前驱波研究琉球群岛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8: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专题19: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C];2016年

5 张洪双;高锐;李秋生;;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约束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沈旭章;梅秀苹;张元生;;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间断面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郑晔;滕吉文;;随县-常熟断面的上地幔结构[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赵连锋;谢小碧;魏芝;姚振兴;;青藏高原地区Sn波几何扩展和衰减成像模型[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7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与过程、专题8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专题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C];2015年

9 宋仲和;安昌强;张丽娟;仇志荣;;中国大陆和大陆架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10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天山上地幔介质结构特征及其对壳内地震的作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行勇;阿尔金山断裂或致青藏高原东北缘再次扩张[N];中国矿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细兵;海峡两岸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吴腾飞;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动力学解释[D];武汉大学;2018年

3 孔祥艳;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

4 王晓冉;华南东部上地幔速度结构成像与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

5 吕苗苗;基于P波三重震相研究华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

6 吕彦;强烈构造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及各向异性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王师迪;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宝鸡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D];西北大学;2018年

8 刘善品;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隆升的时空演化[D];兰州大学;2015年

9 袁道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10 马润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D];长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煜媛;利用地震波形特征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2 赵延娜;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陈敦理;青藏高原东北缘电性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王峻;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5 谭皓原;华南地区地壳及上地幔三维体波速度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邵若潼;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台阵揭示的地壳各向异性及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年

7 徐化超;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运动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8年

8 叶茂盛;利用GPS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8年

9 陈勇;青藏高原东北缘面波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年

10 李敏娟;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密度台阵双差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8年



本文编号:2777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77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