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2
【图文】:
第一章 绪论采空塌陷敏感性作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 6 个影响因子对每一个影响因子进行分级量化,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个影响因子重。基于 GIS 平台实现多因子叠加,划分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稳定性等级研究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56-57],为安徽省城市工程建设及经济可持展提供理论支撑。究技术路线本文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为研究区域,运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为指导,在收集和整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影响研究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要因素。以构造稳定性为主,结合岩土体稳定性及场地稳定性进行区域地壳性的分区评价。根据每个评价指标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影响程度的不同,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划分与打分,基于 Arcgis10.2 平台进行综合研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路线图如下图:
7图 2. 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Fig 2.1 Traffic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2)气象究区气候类型为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的季风气候,冬季气温较低气温为零下 15℃,夏季气温较高,极端最高气温大于 40℃,春秋气候历年平均气温 16℃左右,降雨量在研究区分布不均,每年降雨量多集8 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40~60%,年均日照 1800~2500 小时,其太阳辐射量分布基本相同。年均蒸发量为 850~1050mm。研究区长江、流经过,流域面积在安徽省约 12 万平方公里,南北地区汛期、洪峰期由北向南,逐渐提前。南部一般为每年的 4 月至 10 月,持续 6 个月左为每年的 6、7 月份,12 月至次年 2 月为枯水期。北部的河流汛期较短集中在每年的 7 月和 8 月,具体见图 2.2。
8图 2. 2 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分布图Fig 2.2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地形地貌依据地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可划分为四大地貌单元,即淮北平原、江原、沿江丘陵平原、皖西山地,见图 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中杰;;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J];山东国土资源;2017年09期
2 朱庆杰,马亚杰,陈艳华;基于神经网络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3 柴建峰,朱时杰,伍法权,常中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与趋势[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4 易明初,王连庆,李晓,乔子江;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简述[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5 吴树仁.陈庆宣,孙叶;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6 王心源;戴光霞;;芜湖市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7 异戈;《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理论与方法》一书即将出版发行[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5期
8 王丽;;从遥感影像的构造解译讨论营口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J];辽宁地质;1988年04期
9 王士天;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研究现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年04期
10 张保增;谢振乾;张保卫;;西安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基本估计[J];陕西地质;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跃平;何永金;黄毓明;;福州市马尾开发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模式识别评价[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沈士贞;;城市地质工作中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方法[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7、8)[C];1989年
3 黄庆华;李永贤;王砚庆;武红岭;;深圳及周围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模拟分析及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3)[C];1989年
4 孙叶;;长江三峡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球物理场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李晓;易明初;;燕山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6)[C];1995年
6 ;西南三江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分区图[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李晓;易明初;;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殷跃平;胡海涛;;福州市马尾开发区场址地质地震评价专家系统(CRUSTAB)[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9 吴树仁;韩金良;石菊松;张永双;何锋;;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兴唐;向祖庭;黄作光;刘忠山;吴迪忠;;华南沿海区域地壳稳定性与深断裂[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章讯;地质安全区占川地震灾区面积24%[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文昭;大地质托稳大关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木森;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超绘;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2 杨立鹏;白龙江引水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兰州大学;2019年
3 李国峰;唐山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明格;河北平原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其模糊数学综合评价[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5 王丽瑛;天津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肖东升;贵州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关大志;拟建辽宁庄河核电站场地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5年
8 何宝夫;金沙江丽江段五至七级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9 秦志军;温州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钱晶;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8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