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谱动力学拐角频率的讨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33
【图文】:
图 1-1 震源谱模型的比较(Boore,2003)a(1982)将震源谱取为了更一般的形式,加入了 a、b 两个参00 ba0( , )1CMS M fff (2001)根据美国西部强地震动记录统计建立数据库,通过谱的拟合和统计分析,提出新的震源谱模型,确定上式 a、b。该改进模型主要体现在地震发生时,震源谱的形状会有所录谱特征保持一致。3.05 0.332/Wa Mb a 进比 Brune 震源谱模型以及双拐角频率震源谱模型具有更好收敛于 Brune 模型,随着震级增加,幅值谱下降更快,中低
区(36°N-40°N,138°E-143°E)地震活动性较 25km),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作为本课慧,2016;尚涛,2017;纪林建,2018)的其作为研究区域。下面介绍研究中使用的强 K-NET 强震台网,借助王希伟(2012)采用取 Te<0.2s 的场地为基岩场地,计算公式见式14nieisidTV 数;di为第 i 层土的厚度(m);Vsi为第 i 层的
图 2-2 K-NET 记录震级与震源深度、震源距分布图由图中可知,震源深度在 30km 内分布较为均匀, 5 级以下地震震源距在200km 内分布,5 级以上地震震源距分布在 300km 内均匀分布。测震记录来自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网 F-net(http://www.fnet.bosai.go.jp/),台站分布如图 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晨;赵伯明;;应用动力学拐角频率对经验格林函数法的改进[J];地震地质;2015年02期
2 蔡杏辉;段刚;邵平荣;张丽娜;;福建仙游5.0级地震序列P波、S波拐角频率比值变化研究[J];华南地震;2015年02期
3 张萍;陈忠奇;曹凤娟;王连权;张颖;;岫岩5.4级地震前后拐角频率比的变化特征[J];四川地震;2006年04期
4 孙晓丹;陶夏新;王国新;刘陶钧;;地震动随机合成中与震源谱相关的动力学拐角频率[J];地震学报;2009年05期
5 孙晓丹;陶夏新;;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汶川主震近场地震动随机合成[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6 许健生,尹志文;共和地震前后中小地震的波谱变化[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8年04期
7 张翠然;陈厚群;李敏;;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生成最大可信地震[J];水利学报;2011年06期
8 罗娣华,叶建庆,陈敏恭,蔡绍平,刘学军;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J];地震研究;1997年01期
9 房瑞;李帝铨;吴桐;索光运;胡艳芳;;基于拟流场法的堤坝管涌渗漏检测频率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04期
10 王生文;叶庆东;王宁;丁宁;毛远凤;杜石磊;;视应力在震后趋势判定中的应用——以前郭地震为例[J];华北地震科学;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萍;;朝鲜半岛两次核爆的识别[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2 周昕;;浙江省水库诱发地震识别模型及其在宁波皎口地震中的初步应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3 郑德高;倪四道;;基于首都圈井下地震数据近震接收函数的浅层结构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4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专题5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专题6新构造与地质灾害[C];2015年
4 王鹏;郑建常;;2013年山东乳山MS4.3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A];2014年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程万正;;以震源参数刻画的损伤度及震区动态过程[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 朱威刚 编译;为ADC输入提供精密驱动和低通滤波[N];电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晨;基于活动断层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王振宇;高频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夏松林;近场高频地震动随机模拟关键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2 宋亚娜;震源谱动力学拐角频率的讨论[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3 乔慧珍;地震视应力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4 祝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潘颖;糯扎渡水库地区地震活动和震源参数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6 孙延龙;使用波形能量衰减率识别爆炸事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志高;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其定标率和时空分布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9年
本文编号:2781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8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