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藏南仲巴、定日及江孜地区晚白垩世地层的古地磁结果及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21 11:02
【摘要】: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是在新生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关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模式,传统观点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印度板块一起作为一个大印度板块整体与欧亚大陆南缘(拉萨地块)发生碰撞;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在~120-70 Ma期间大印度板块北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南北向伸展,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印度克拉通之间形成了一个宽~2675±700km的大印度洋盆地。然后特提斯喜马拉雅首先与欧亚大陆南缘在~50 Ma时发生碰撞,而印度板块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在~25-20 Ma时发生第二次碰撞,即基于“大印度洋盆地”伸展的双陆陆碰撞模式。但是在该模式的关键时间段(~120-70 Ma)并没有来自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高质量的古地磁数据的约束。针对这方面不足,本论文对藏南仲巴地区仲巴剖面、定日地区贡扎剖面和安巴剖面以及江孜地区勇拉剖面的晚白垩世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古地磁研究。本研究旨在检验在晚白垩世期间是否存在大印度洋盆地,根据各个剖面样品的实验结果,获得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定日地区贡扎剖面和安巴剖面以及江孜地区勇拉剖面样品的退磁结果未能获得可靠的原生剩磁;仲巴剖面硅质岩样品的高温分量呈双极性展布,并在95%的置信区间上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特征剩磁很可能为原生剩磁。(2)根据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放射虫生物地层的综合约束,仲巴剖面高温分量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336.9°,Is=-50.7°,ks=18.0,0.95=5.3°,对应特提斯喜马拉雅在~120.8-93.9 Ma期间的古地磁极为25.0°N,285.7°E(dp/dm=4.8/7.1°)。(3)特提斯喜马拉雅的视极移曲线(APWP)与印度克拉通的视极移曲线形状相似,两者大致重合,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印度克拉通之间并没有形成洋盆使两者发生分离。因此,本论文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上~120.8-93.9 Ma这一关键时间段新获得的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并不支持双陆陆碰撞模式,而是支持传统的大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单阶段碰撞模式。另一方面,特提斯喜马拉雅~120 Ma之后时间段的古地磁极与印度克拉通同时期的古地磁极相比要向北偏移,而~130 Ma之前时间段的古地磁极与印度克拉通同时期的古地磁极相比要向南偏移,这可能是由于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后沿大体平行于碰撞边界的断层的左旋或右旋剪切运动造成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8.44;P534.53;P535
【图文】:

碰撞模型,阶段,欧亚大陆,特提斯喜马拉雅


雅地块与印度克拉通上获得的可靠的古地磁数据。?120邋Ma之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逡逑克拉通的古地磁数据反映两者具有相同的古yN度,表明两者没有发生分离,然而在?70逡逑Ma时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同时期的印度板块却有着将近20°的巨大的yN度差(图1.2)。逡逑虽然Yi等人(2011)认为这只是反映了大印度板块北缘在当时发生了强烈的南北向伸逡逑展,但van邋Hinsbergen等人(2012)却认为伸展最终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印度克拉通之逡逑间形成了一个宽?2675±700km的大印度洋盆地,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从印度板块中裂逡逑解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块体,然后在?50邋Ma时与欧亚大陆南缘发生初始碰撞;大印度逡逑洋盆地最终在?25-20邋Ma时沿主边界逆冲断裂(MCT)俯冲消亡,印度板块与特提斯喜逡逑马拉雅发生碰撞。(van邋Hinsbergen邋et邋al.,邋2012)。逡逑2逡逑

特提斯喜马拉雅,克拉通,古纬度,印度


逦y逡逑65-55邋Ma逡逑逦v邋H.逡逑图1.1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方式(丁林,2017);邋a,单阶段碰撞模型;b,双阶段碰撞模型;GIB,逡逑大印度盆地;MBT,主边界逆冲断裂;MCT,主中央逆冲断裂;MMT,主地幔逆冲断裂(碰撞缝逡逑合带);TH,特提斯喜马拉雅逡逑van邋Hinsbergen等人(2012)的双陆陆碰撞模型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从特提斯喜马拉逡逑雅地块与印度克拉通上获得的可靠的古地磁数据。?120邋Ma之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逡逑克拉通的古地磁数据反映两者具有相同的古yN度,表明两者没有发生分离,然而在?70逡逑Ma时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同时期的印度板块却有着将近20°的巨大的yN度差(图1.2)。逡逑虽然Yi等人(2011)认为这只是反映了大印度板块北缘在当时发生了强烈的南北向伸逡逑展,但van邋Hinsbergen等人(2012)却认为伸展最终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印度克拉通之逡逑间形成了一个宽?2675±700km的大印度洋盆地,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从印度板块中裂逡逑解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块体,然后在?50邋Ma时与欧亚大陆南缘发生初始碰撞;大印度逡逑洋盆地最终在?25-20邋Ma时沿主边界逆冲断裂(MCT)俯冲消亡,印度板块与特提斯喜逡逑马拉雅发生碰撞。(van邋Hinsbergen邋et邋al.

曲线,手标本,岩芯,古地磁


图1.4仲巴剖面野外采样逡逑(2)样品预处理:对于古地磁定向手标本,先用石膏粉进行固定,然后用台式钻机逡逑垂直层面钻取岩芯柱,最后用双刀切割机对岩芯柱进行加工(图1.5)。每块古地磁定向逡逑手标本可以加工出1-5个标准的古地磁圆柱形样品(直径2.5cm,尚2.2cm),用于后面逡逑的古地磁实验和相关的岩石磁学实验。用于磁化率-温度变化曲线(k-T曲线)测试的样逡逑品,从代表性手标本上选取新鲜部分用研钵研磨成细粉末状即可;而用于等温剩磁各向逡逑异性实验的样品,选取从地层层面上采集的手标本,垂直层面切割加工成2CmX2CmX逡逑2cm的标准立方体,用于等温剩磁各向异性实验。此外,对从仲巴剖面不同层位采集的逡逑6块硅质岩样品,用5%左右的氢氟酸进行泡样处理,收集溶解出的化石颗粒,用于后面逡逑的放射虫化石鉴定。逡逑6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星;张晓虹;谭庆伟;赵喜进;谭琳;;中国内蒙晚白垩世一新巨龙类[J];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2 蔡友贤;内蒙古河套盆地晚白垩世地层新资料[J];地层学杂志;1988年04期

3 郝诒纯 ,苏新;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J];现代地质;1988年03期

4 赵资奎;黎作骢;;湖北安陆新的恐龙蛋类型的发现及其意义[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8年02期

5 沈炎彬;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火山岩地层的古生物证据[J];南极研究;1989年03期

6 魏景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淡水软体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J];古生物学报;1989年04期

7 张玉宾;由恐龙化石论晚白垩世事件沉积[J];沉积学报;1998年02期

8 曹勇;孙知明;刘栋梁;张蕾;叶小舟;郑勇;何祥丽;;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7年12期

9 储澄;湖南晚白垩世晚期红层[J];地层学杂志;1986年01期

10 翟永建,谭承泽;晚白垩世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地块的整体北移[J];现代地质;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其清;程政武;;山西天镇—河北阳原一带晚白垩世化石的新发现[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70周年[C];1999年

2 杜凤军;贾共祥;刘伟;;西藏尼玛一带晚白垩世孢子花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尹秀珍;万晓樵;;松辽盆地中部晚白垩世早期古湖泊生产力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穆西南;;全球晚白垩世钙藻生物地理分区[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1993年

5 贾建忠;万晓樵;李国彪;陈蒲礼;;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晚白垩世海平面快速变化和溶解氧剧烈波动:来自底栖有孔虫的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显球;李永丰;郑胜方;黎三松;;南雄盆地西部地区晚白垩世地层[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肖继南;阿丽亚;翁月新;贾克瑞;;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轮藻化石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赵丽君;蔡正全;;浙江晚白垩世发现—长尾鸟化石[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赵丽君;蔡正全;;浙江晚白垩世发现一长尾鸟化石[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王大宁;孙秀玉;赵英娘;;青海、新疆部分地区晚白垩世—第三纪孢粉植物群[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5)[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约记者 苏橹萱;《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出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沈洪江 金光;首次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N];中国矿业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晓宁;松辽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四醚类脂物GDGTs揭示的古气候/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年

2 全成;黑龙江嘉荫沿江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及地层[D];吉林大学;2005年

3 高远;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古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华;东特提斯北支晚白垩世—古新世古海水沉积演化及成钾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5 孟健寅;滇西中甸矿集区晚白垩世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黄清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及微体古生物群[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7 梁飞;黑龙江嘉荫晚白垩世永安村组植物群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赵静;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孢粉、藻类及古气候古湖泊条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杨承志;松辽盆地—大三江盆地晚白垩世构造反转作用对比及其成因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10 孟俊;西藏高原晚中生代以来重要构造事件的古地磁学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安波;西藏阿索地区晚白垩世酸性侵入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19年

2 姜琴;安徽齐云山晚白垩世恐龙蛋矿物和元素组成及古环境分析[D];安徽大学;2019年

3 秦世欣;藏南仲巴、定日及江孜地区晚白垩世地层的古地磁结果及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9年

4 刘金恒;西藏松多地区晚白垩世两期岩浆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D];吉林大学;2018年

5 张思航;缅甸晚白垩世琥珀中马陆的系统分类[D];兰州大学;2018年

6 张文平;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介形虫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7 陈云华;中国东南地区晚白垩世沉积响应与古气候[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雷鸣;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中、北拉萨地体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9 汤双立;雪峰山及邻区自晚白垩世以来隆升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韩维峰;措勤盆地晚白垩世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799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99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