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5 17:02
【摘要】: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地震工程研究者对盆地地震效应做了许多研究。目前对盆地地震效应的研究多采用平面波入射,本文在探究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影响时,将震源置入场地模型内部,并分别采用点源和面源两种模型来具体探究盆地对地震动响应强度的影响,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运用谱元法,基于二维简单盆地模型,对比盆地计算模型与均匀半空间计算模型的速度峰值,发现盆地对地震动有较大的放大效应,对于本文构建的模型,最大放大系数达到12.4左右。2.运用谱元法探究了点源模型与面源模型下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盆地倾角、盆地深度、震源主频、震源深度、盆地地表软弱土层以及阻抗比的改变对盆地边缘和盆地中心区域有着显著的影响。3.点源作用与面源作用下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加以注意最后,归纳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愿景的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9
【图文】:

观测点,位置,盆地,计算模型


图 3.盆地模型及观测点位置。圆圈“o”代表观测点模型如图 3.1 所示,模型长宽分别为 6000 m、2000 m。震源心,坐标为(3000,-1000)m,梯形盆地在地表面的宽度为 2 H 表示,盆地倾角用θ表示。在盆地计算模型的地表具体布置观测点,其中 11~29 号观测点位于梯形盆地地表,按等间距 1观测点、30~39 号观测点分别位于盆地地表左右两侧,按等间距尺寸大小完全一致,但不包括盆地的均匀半空间计算模型,与一致,布置相同的 39 个观测点,并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介质参数,其中介质 1 为盆地,介质 2 为均匀半空间计算模型表 3.1 盆地计算模型介质参数介质 ρ/(kg m-3) Vp/(m s-1) Vs/(m 1 1600 600 30

时程曲线,均匀半空间,计算模型,盆地


苏州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第三章 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型和均匀半空间模型地表39个观测点的速度时程、速度峰值及放大系数曲线,分析盆地倾角的改变对于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其中放大系数定义为盆地模型与均匀半空间模型速度峰值的比值,结果如图 3.2~3.4 所示[34]。(a)θ=30° (b)θ=45°

时程曲线,盆地,均匀半空间,观测点


苏州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第三章 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3.2.3 点源作用下盆地深度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基于图 3.1 中的盆地计算模型,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控制图 1 中盆地计算模型的震源位置以及倾角 θ=45°不变,分别取盆地的深度 H=200m、H=300m 和H=400m,通过比较盆地模型和均匀半空间模型观测点的速度时程、峰值及放大系数,分析盆地深度的改变对于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其中放大系数定义为盆地模型与均匀半空间模型速度峰值的比值,结果如图 3.7~3.9 所示[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长华;高孟潭;俞言祥;;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北京盆地对3~10s地震动的放大效应[J];地震研究;2015年03期

2 韩建彬;刘中宪;罗兆辉;;出平面剪切线源作用下沉积盆地地震响应谱元法模拟[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胡进军;章文波;谢礼立;;震源深度对地震动方向性特征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4 张建经;朱传彬;张明;姚书灵;;地震波入射角对盆地地震反应影响的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5 王海云;;渭河盆地中土层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6 郭恩;周锡元;;汶川地震盆地效应的思考与建议[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7 高孟潭;陈学良;俞言祥;雷建成;;“5·12”汶川8.0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机理的初步探讨[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3期

8 刘晶波;王振宇;杜修力;杜义欣;;波动问题中的三维时域粘弹性人工边界[J];工程力学;2005年06期

9 高孟潭,俞言祥,张晓梅,吴健,胡平,丁彦慧;北京地区地震动的三维有限差分模拟[J];中国地震;2002年04期

10 廖振鹏,黄孔亮,杨柏坡,袁一凡;暂态波透射边界[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雪强;沉积盆地地震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2803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03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