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iGMAS观测质量改进及电离层高精度监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7:12
   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international GNSS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是对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系统运行状况和主要性能指标进行监测与评估,提供GNSS观测数据和高精度卫星星历和钟差、跟踪站坐标与速率、全球电离层延迟模型等产品的开放信息平台。跟踪站高质量观测数据是iGMAS系统提供服务的最基本保障。本文围绕如何提升iGMAS观测数据质量及电离层高精度监测研究展开,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与研究:(1)提出了一种使用吸波巢来削弱多路径效应并改进GNSS观测质量的方法。在研制建设iGMAS国内跟踪网的基础上,针对iGMAS观测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iGMAS跟踪站天线周边安装吸波巢改善局部观测环境,削弱多路径效应对GNSS观测值精度的影响,设计适用于跟踪站的吸波巢结构。在8个iGMAS国内跟踪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削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提高GNSS标准定位精度。(2)提出了基于北斗GEO卫星的定点电离层TEC连续高精度监测方法。利用GEO(Geosynchronous Eearth Orbit)卫星电离层穿刺点几乎固定的特性,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基于GEO卫星固定穿刺点处电离层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监测方法。利用全球不同区域分布的8个iGMAS和MGEX(Multi-GNSS Experiment)跟踪站观测数据,分析了利用GEO卫星监测电离层变化的特点;分析了基于北斗B1/B2、B1/B3、B2/B3不同双频组合的监测精度;给出了位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南半球)、新加坡(赤道)、中国武汉(北半球)3个跟踪站观测北斗GEO卫星固定穿刺点连续3年的电离层TEC监测结果。(3)研究了顾及高阶项的全球电离层建模方法。研究了电离层高阶项对GNSS观测值的影响与改正方法,基于电离层高阶项改正前、后的观测值建立高精度全球电离层模型,分别与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组织公布的事后电离层产品比较,结果表明:顾及高阶项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精度有一定程度提高。(4)卫星和接收机DCB的长期变化分析。应用近1400天DCB(Differential Code Bias)数据,比较分析了BDS GEO、IGSO(Inclined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Orbit)和MEO(Medium Earth Orbit)卫星、GPS和GLONASS卫星DCB的长期变化;发现接收机DCB解算结果存在近年周期变化,初步分析,具体原因与电离层TEC的周年变化相关。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228.4;P352
【部分图文】:

跟踪站


1 绪论观测与数据处理,无偿向全球用户提供精密卫星星历、精密钟差、电离层等,为天文、地学、时间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应用及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密产品(Dow J.M at el., 2009)。该组织于 2012 年发起多 GNSS 系统试验计GEX(Multi-GNSS Experiment),为未来多 GNSS 观测数据与精密产品服务技术试验,以进一步提高 GNSS 服务精度与可靠性(Dow J.M at el., 20ontenbruck at el., 2014)。截止 2016 年 8 月底,IGS 全球跟踪网共包括约 497踪站,跟踪观测各 GNSS 系统跟踪站数量统计见表 1.3。目前,IGS MGEX全球分布的多 GNSS 跟踪网提供各 GNSS 系统精密轨道、钟差和各类偏差(偏差、系统间偏差等)产品,推动了多 GNSS 系统兼容共用、融合处理技术速发展。图 1.1 和图 1.2 给出了 IGS 跟踪站数量及 IGS MGEX 跟踪站数量的历程;图1.3给出了 IGS全球跟踪网的分布及各站可跟踪观测的卫星导航系统

跟踪站


偏差、系统间偏差等)产品,推动了多 GNSS 系统兼容共用、融合处理技术速发展。图 1.1 和图 1.2 给出了 IGS 跟踪站数量及 IGS MGEX 跟踪站数量的历程;图1.3给出了 IGS全球跟踪网的分布及各站可跟踪观测的卫星导航系统图 1.1 IGS 跟踪站数量

iGMAS观测质量改进及电离层高精度监测研究


IGS全球跟踪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耿,古士芬;化学物质释放人工改变电离层[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2 Я.Л.阿尔佩尔特;保宗悌;胡修愚;;电离层[J];物理通报;1958年08期

3 高宇;;电离层和电离层的探測[J];物理通报;1963年03期

4 梁百先,李钧,马淑英;我国的电离层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1期

5 萧佐,王劲松,张东和,张天华;当前的电离层气候学研究[J];中国科学(A辑);2000年S1期

6 乐子华,叶嘉骏,乐琰,王春玲;严重的电离层暴对短波遥测系统的影响分析[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1年04期

7 孙树计;陈春;奚迪龙;;中国西部及周边区域电离层暴的统计特性[J];装备环境工程;2008年01期

8 刘钝;冯健;邓忠新;余侯方;;中国区域电离层相关结构对卫星增强系统的影响[J];全球定位系统;2009年04期

9 王勇;林兆祥;余涛;;厦门电离层垂测仪电子浓度剖面最优插值同化的初步建立[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释放化学物质耗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彦;iGMAS观测质量改进及电离层高精度监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2016年

2 王铮;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结构和不规则体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3 周彩霞;中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及闪烁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孔建;联合DORIS和GNSS数据的四维电离层层析新算法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4年

5 孙伟;基于地基GPS和掩星技术的区域电离层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周义炎;GPS电离层反演与地震—电离层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7 李海梦;内磁层—低电离层的耦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李雪璟;沿子午链和纬圈电离层TE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14年

9 黄文耿;强电磁场对电离层改变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3年

10 王霄;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变化和扰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德宝;华南地区TEC耗空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不规则体的多手段观测[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邱娜;电离层对CIR和CME响应的统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3 杨帆;基于GPS的区域电离层层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吴蓉蓉;高纬电离层电导率及电波闪烁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赵瑜馨;利用新指数研究磁暴及台风期间电离层的扰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6 贾春洋;北部湾海洋回波数据的电离层回波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康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赵玲;电离层对星载SAR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及校正[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9 王康;基于GPS技术研究南极电离层在磁暴下的响应特征[D];武汉大学;2017年

10 黄光亮;电离层频高图转换方法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1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51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