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沂河沂水—汤头段埋藏古河道特征

发布时间:2020-10-26 00:33
   古河道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古河道特征及形成时期对了解一个地区的河流地貌演变有重要意义,同时古河道研究还可为河道整治及跨河工程建设提供地质方面的依据。因此本文选择沂河沂水-汤头段河道为主要研究区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择沂水南大桥、岜山橡胶坝、北社橡胶坝、LK19+580沂河大桥、沂河沂南大桥、葛沟橡胶坝和洙阳段7个剖面进行分析。整理了前6个断面的钻孔资料,在洙阳村段进行了物探,并在洙阳村段、沂南大桥附近挖掘了剖面,采集了部分年代及粒度样品。根据钻孔资料及物探结果绘制了各个断面的河槽剖面图。分析古河槽各断面宽深比及河道纵比降,计算了弯曲率,判定研究区的古河道河型。据此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沂河沂水-汤头段古河槽宽深比总体为增大的趋势,但呈不规则增大。在研究区内,葛沟橡胶坝剖面宽深比达到最大值102.4,洙阳达到最小值40.9。研究区古河槽断面中的基岩最深处标高约为60m,河槽最宽处达900m。(2)沂河沂水-汤头段古河槽自上而下两两断面之间平均纵比降分别为1.500、0.360、1.030、1.460、0.020、4.950,在葛沟橡胶坝—洙阳龙王庙段间的平均纵比降率为最大,在沂河沂南大桥—葛沟橡胶坝段间平均纵比降率最小。(3)依据宽深比、纵比降和弯曲率的计算结果,对比舒姆(S.A.Shumm)的河型划分判定出沂河沂水-汤头段古河道河型为辫状河流。通过样品的年代分析得出研究区古河槽沉积年代为末次盛冰期,因此得出最终结果:研究区河段末次盛冰期时期河型为辫状河流。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333
【部分图文】:

断面图,等值线,断面图,视电阻率


00-600点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

断面图,等值线,断面,视电阻率


-300点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

断面图,视电阻率,断面图,等值线


图 1-3 600-900 点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4)年代样品分析测试对采集的年代样品分别送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南京师范大学,利用光释光(OSL)测年对所采取样品进行年代测试。光释光(OSL)测年样品前处理基本流程:光释光(OSL)前处理需要在实验室暗红光的条件下进行,去除采集样品中两端左右大约各 3cm 可能曝光的部位,然后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内进行搅拌,沉淀后去掉杂质。测年材料以主要以石英为主,颗粒粒径不同提取方法也不同[82]。主要测试结果见表 3-4。(5)土样颗粒级配测定采集所挖剖面不同钻孔不同深度的颗粒级配样品或者是物探面中不同层位的颗粒级配样品,然后进行测量称重,紧接着烘干(因采集时间较长,样品已完全晾干结块,故先用球磨仪磨粉后再筛分),最后用不同孔径的筛子进行筛分,计算出比重。1.4.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华;李强;薛海军;袁峰;;利用谱分解技术识别古河道[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8期

2 王红岩;徐春明;刘伟;冯右伦;张明;;频谱分解技术在古河道识别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3 孙勤华;刘晓梅;张虎权;王宏斌;代冬冬;杨丽莎;;古河道河床侵蚀深度自动识别技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S1期

4 张玫;;应用沿层属性分析技术识别古河道的方法研究[J];石化技术;2015年03期

5 曹光杰;吴婷;闫克超;;临沂九曲沂河大桥附近沂河古河槽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5年01期

6 江华军;李长安;张玉芬;姜端午;王节涛;黄树春;;嘉陵江古河道的河曲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赵艳霞;徐全洪;刘芳圆;秦彦杰;吴忱;陈利江;崔俊辉;;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8 雷志远;翁申富;陈强;熊星;潘忠华;和秀林;陈海;;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大竹园期岩相古地理及其对铝土矿的控矿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1期

9 薛丽芳;谭海樵;;沂河流域水文特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10 史玉金;;上海陆域古河道分布及对工程建设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习建军;海底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在典型地质灾害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婷;末次盛冰期临沂市区段的沂河古河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闫克超;末次盛冰期以来沂河古河槽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爨景波;末次盛冰期沂河古河槽与古流量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6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56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