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海洋倾斜界面多次波与鬼波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15:18
   多次波预测与衰减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是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来国内外发展了多种多次波衰减方法,可以归结为两大类——滤波法和波动理论法。无论是滤波法还是波动理论法,在建立模型时都是基于水平界面的基本假设,对于倾斜界面多次波的特征认识不清,对于叠前炮集记录多次波和鬼波周期性特征存在困惑,以至于无法辨认或确定海洋深部地震记录究竟是深反射还是多次波,也无法识别不同界面多次波和一次波分别来自于那一层。叠前资料处理压制多次波对于多次波和鬼波的认识主要基于在水平界面周期重复出现的认识上。当前海洋地震勘探中对于鬼波的理论研究也较为匮乏,对倾斜界面鬼波的时距特征和观测系统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鬼波作为海洋勘探中特有的一类干扰波,在震源深度较浅时会和一次波相互干涉成为复合波,产生陷波点干扰一次波的识别和成像。当前所采用的斜缆(VDS)和垂直缆(VCS)观测系统对于去除接收点鬼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忽视了倾斜界面条件下鬼波时距特征的变化。为了能够选择合理有效的多次波衰减方法,提高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信噪比和成像质量,本文从海底倾斜界面模型出发,结合实际记录特征对海洋倾斜界面多次波和鬼波的时距进行了模拟研究。一方面通过模拟得到了炮集和CMP道集水表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在不同倾斜界面的时距特征,为倾斜界面多次波和鬼波的识别和反演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模拟研究多次波和鬼波时距特征(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推导得到了海底界面反射和透射系数的解析式,对海底界面的反射和透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解析分析和讨论,为海底界面多次波和鬼波的模拟提供动力学特征支持。利用时距模拟得到的结果表明:首先,无论是水表多次波还是层间多次波,在炮集和CMP道集中均表现为双曲时距。其次,炮集多次波在倾斜界面其双曲时距的顶点发生偏离,偏离的程度与界面倾角有关;CMP道集中同一倾斜界面不同阶次的多次波叠加速度不同。可见,无论是炮集还是CMP道集,无论是水表多次波还是层间多次波,其在水平界面中的周期性和重复性特征,在倾斜界面都不复存在。当前的多次波预测和衰减将地下界面假设为水平界面,其衰减方法对于倾斜界面不再适用。因此对于倾斜界面多次波的预测和衰减,一方面必须以倾斜界面多次波炮集和CMP道集的时距特征为识别判据,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倾斜界面多次波和鬼波的时距关系作为预测和反演的理论依据。对于海底界面反射和透射系数,本文从海底界面的位移—应力边界条件出发,利用弹性波在均匀介质中的稳态平面波解,通过海底界面的能量归一化推导得到了各向同性条件下下行P波的反射和透射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利用解析表达式的最终形式,讨论了不同参数下海底界面的反射和透射系数。反射和透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呈现出以临界角为分界点的“分段式”特征。临界角的大小和类型与海底固体层的P波和S波的速度有关。在临界角处,反射和透射系数的振幅值和相位角显著变化。不同海底层的P波和S波的速度差异产生了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海底临界角。因此,可以通过反射和透射曲线中的特性确定临界角的类型,进而确定海底界面的性质。本研究将有助于实际的观测设计、模型预测和数据处理解释,提高对海洋倾斜界面多次波和鬼波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学位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631.44
【部分图文】:

路径图,全程多次波,多次波,层间多次波


2014;张广利等,2016)。由于多次波在不同界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征和振幅特征较一次波相比都更为复杂,为研究方便,根据多次波反射射路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全程多次波、表层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和鬼本类型(陆基孟,2009),如图 1-1 所示。

路径图,多次波,水表,层间多次波


在水表发生下行反射的次数,将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分为水表多次波和层间多次,如图 1-2 所示。如果多次波在水表至少存在一次下行反射,称为水表多次波;果多次波的反射都发生在自由表面以下,称为层间多次波。水表多次波和层间次波的时距特征和传播规律具有很大差异,必须建立不同的模型分别考虑。

时距曲线,多次波,倾斜界面,南海


的地震记录中的多次波与水平界面的不同,一方面不同阶次的多次波间距不同,另一方面多次波时距曲线的顶点出现了偏离现象,这一现象难以用水平界面的多次波来解释。所以,即使能够在实际记录中识别出倾斜界面的多次波,从出现的周期性和速度也难以判断到底是多次波还是更深界面的一次反射。基于多次波的时间周期性和时距速度相同这两点识别和压制多次波只适用于水平界面,一旦到达倾斜界面甚至更为复杂的界面,传统的多次波衰减方法将不在适用。因此,如何对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和鬼波进行预测和衰减,已成为当今海底反射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家文;D.J.Verschuur;陈小宏;;多次波压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1期

2 李敏杰;林玉英;孟凡冰;王锡文;王献杰;;多种多次波压制技术提高可燃冰地震识别[J];岩性油气藏;2012年03期

3 李鹏;刘伊克;常旭;金德刚;赵珊珊;;多次波问题的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3期

4 王汝珍;多次波识别与衰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年Z1期

5 张广利;郝重涛;姚陈;;海洋地震资料多次波衰减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6期

6 林秋金;阎贫;于宏;郑红波;唐群署;王彦林;;潮汕坳陷多次波组合压制技术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1期

7 石颖;邢小林;;表面多次波压制的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年06期

8 马继涛;Mrinal K.Sen;陈小宏;;平面波域反数据处理压制多次波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9 李鹏;刘伊克;常旭;金德刚;赵珊珊;;均衡拟多道匹配滤波法在波动方程法压制多次波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10 朱铉,赵曙白 ,虞永革;多次波衰减技术的新进展[J];石油物探译丛;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娜;多次波分离与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郭书娟;表层多次波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3 崔树果;东海海域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张建贵;Hyp-curvelet变换与多次波的识别、分离和压制[D];中南大学;2002年

5 谭军;自由界面多次波的预测与衰减[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王通;稀疏约束反演多次波压制及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方云峰;深海地震资料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冯飞;结合稀疏变换的稀疏约束反演一次波估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童思友;南黄海地震资料多次波形成机理及压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沈操;基于波动方程的自由界面多次波压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利;海洋倾斜界面多次波与鬼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

2 刘建辉;基于波动理论压制多次波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孙海龙;基于波场延拓的多次波压制技术及其改进[D];吉林大学;2015年

4 郑旭刚;τ-p域反褶积压制多次波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王彦江;多次波压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彭小明;基于波动方程的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文武;基于稀疏反演的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8 李星缘;地震资料高精度表面多次波分离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9 周丽颖;多次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10 王玉洁;探地雷达多次波识别及压制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857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57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0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