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315
【部分图文】:
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断裂密度最高、地壳最破碎、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刘艳辉等,2015)。该区域强烈地震活跃和地震活动性显示出时空迁移的特性,大地震常常发生在结构变化的位置(高原等,1998;王琼和高原,2014)。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主要的构造格局为大型的近南北走向的走滑断裂,这些深大断裂把该区域切割成了几个不同的构造单元。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向东和向北扩展生长中活动构造和地貌特征最为复杂的边界,也是各种大陆动力学模型最难以解释的区域之一。过去几十年来,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模型来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构造活动,如地壳物质向东挤压(Molnar et al., 1981)及地壳增厚(England and Houseman,1986)等。下地壳管道流(lowercrustalchannelflow)模型(图 1.2)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模型(Royden et al., 1997; Clark and Royden, 2000; Clark et al., 2006)。该模型认为,青藏高原中部的地壳增厚抬升后,深部地壳的软弱物质向东侧逃逸流出,在刚性的四川盆地阻挡下分成两支,分别流向盆地东南和东北。近年来的研究认
区域内主要断裂河断裂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跨越云南地区西部、南部和东南部的西南边界,并继续向南延伸至越南北部,活动历史悠久,是断裂。红河断裂西北始于洱源湾坡塘,向南东经洱源、大理、,到达河口后进入越南和北部湾,全长近一千公里,其中位于分有约 600km(李西等,2016)。前人依据断裂的几何构造及图 1.2:青藏高原地壳流模型示意图至深表示物质由软弱逐渐变强。因此,下地壳流由增厚抬升的高原中部地弱的地区,如箭头所示。摘自 Clark and Royden, 2000.
茅盆地盆地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汇聚区东段的组成部分。该盆地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与金沙江-哀牢山江褶皱带的一部分(罗君烈,1990;王义昭等,2000)。自晚至早三叠纪思茅地块与华南地块发生碰撞以来,思茅盆地从三海洋陆相盆地(Xue et al., 2007)演化为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刘成林,2013)。侏罗纪至早白垩纪沉积由一系列厚厚的大陆红不整合地覆盖了晚白垩世大陆蒸发岩和勐野井组碎屑沉积(图 1.3:楚雄盆地范围和构造性质短带;2 为楚雄盆地范围(带点为沉积接触) ;3 为上三叠统;4 为地等(19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万辉;关于地壳厚度计算方法的修正[J];内陆地震;1996年03期
2 赵文俊;郑书真;黄桂芳;方盛明;;豫鲁皖部分地区地壳厚度[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1期
3 林怀存;郭爱香;;山东半岛地区地壳厚度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1期
4 林怀存;刘洪瑞;蒋海昆;;菏泽地区地壳厚度和某些参数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2期
5 李祥;包东健;陈原平;束沛镒;朱碚定;;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4期
6 董奇珍;甘川陕宁青部份地区的地壳结构[J];西北地震学报;1988年01期
7 朱膺;试析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8 吴蓉元,吕建军;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物探与化探;1989年01期
9 王述功,高仰;一种估算地壳厚度方法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1986年02期
10 刘绍府;湖北及邻区地壳厚度图的编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武岩;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何静;蒙古地区壳幔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陈青;南北构造带中北段及其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5年
4 苏道磊;沂沭断裂带及邻区地壳三维结构与界面反演及地震活动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5 牛雄伟;西南印度洋中脊2D/3D广角地震层析成像[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子琦;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年
2 木英;多事件频域接收函数计算云南地壳厚度与泊松比[D];云南大学;2017年
3 张诚;基于重力观测值反演中国及其邻近区域地壳厚度[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4 李萍萍;龙门山中北段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细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5 何锦成;基于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的地球中微子通量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6 马亚伟;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研究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7 齐刚;太行山与燕山交汇部位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陆一锋;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晓;华北东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王成;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深部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0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7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