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密集台阵地壳P波速度精细结构的实验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315.7
【部分图文】:
第一章前言??1.1郯庐断裂带地区速度结构研究意义??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渤海以南、山东省境内最北部(图1.1),总体呈NNE??走向,自北而南由两条主干断裂逐渐演变成四条主干断裂。其中,南部的四条主??干断裂自东向西依次为昌邑-大店断裂(F1)、安丘-莒县断裂(F2)、沂水-汤头断??裂(F3)和鄺部-葛沟断裂(F4)。北部的两条主千断裂中的东支与南部的昌邑-??大店断裂(F1)相连,而西支则与鄺部-葛沟断裂(F4)相接。??郯庐断裂带由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在印支期碰撞过程中产生(Yin?and?Nie,??1993;?Li,?1994;?Gilderetal.,1999;?Zhuetal.,2009),将大别造山带与苏鲁造??山带左旋错开。在早白垩初,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并向北进入渤海(Xuet??al.,?1987;徐嘉炜等,1995;邱检生等,1996;朱光等,2001;李洪奎等,2017),??形成了渤海段。在早白垩世期间,郯庐断裂带转变为伸展运动,在早白垩世末再??次发生左行平移。到了晚白垩纪时期
年利用体波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渤海及周边地区,结果表明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加,郯庐断裂带成为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并且向下延伸很深,反映该断裂??带为岩石圈尺度的断裂带(图1.2)。??麵疆??tU2*?116*?IM'?124'?12*^.?112’?116'?IW?124*?丨2篡?E??麵.邏??翁:%--I??112*?116'?120*?124*?I2TE?\\Y?116*?120'?124'?128E??nr?116?120?124?121'E?112'?116'?120'?124'?I2R>:??e?4?2?0?2?4?-6?-4?-2?0?2?4?6??图1.2环渤海地区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李志伟等,2006)??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低速和高速异常??4??
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受地表主要构造单元和深大断裂的影响,该地区??地壳速度扰动异常大多为NE-NNE向展布,该区内的深大断裂带切穿莫霍面乃??至岩石圈(图1.3a、图1.3b、图1.3c)。??I?責?^?i//?二??.等f;r??ii2'?nr?ii6’,?nr?jar?i2r?124*??图1.3a剖面位置和断裂分布图(张岭等,2007)??黑色粗线表示两条垂直剖面位置,黑色细线表示主要的活动断裂??芏?S?爯??”〇?I?nyj?|???|?一?ij:-??24;〇:??■■■■^Z.....??.?JI3HH|IHHHBPHHBH^HHHHpHHHHPHHHHii??4?5?50?5.5?6.0?6.5?7.0?75?8.0?8?5??*J[?Vms?'??图1.3b?BH-01剖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张岭等,2007)??,1?了^、.丁!雜???擁,了?吹??P'??_i,? ̄ ̄ ̄?……:._.■■?=?:■_■■—?-r■——■■_■— ̄-^^—■??45?50?55?fiii?ft.5?7.0?7.5?X0?X5??Jt-S?fen-s??图1.3c?BH-02剖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张岭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国权;董南庭;;郯庐断裂带中滑脱推覆体的探讨[J];吉林地质;1987年02期
2 王翔;;苏皖北部与辽南上元古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与郯庐断裂带平移问题[J];辽宁地质;1987年04期
3 李桂群,李学伦;郯庐断裂带的断裂活动对渤海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4 郑朗荪,高维明,郑传贝;郯庐断裂带的分段与沂沭断裂的活动性[J];中国地震;1988年03期
5 吴少武,张绍治,刘仲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动特征[J];中国地震;1988年03期
6 张恒谦;;郯庐断裂带的南延问题[J];湖南地质;1988年03期
7 骆佳骥;周冬瑞;于书媛;杨源源;;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动特征及现代应力状态研究综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8 王书琴;孙晓猛;杜继宇;王英德;许强伟;田景雄;;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样式解析[J];地质论评;2012年03期
9 林怀存,郭爱香,华爱军;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J];高原地震;1994年01期
10 赵田;朱光;向必伟;林少泽;顾承串;;郯庐断裂带起源机制的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勤平;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Pn波和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王勇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林松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条件的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许世红;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断裂-沉积响应及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赵田;郯庐断裂带南段造山期变形格局、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牛漫兰;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7 李康;郯庐断裂带(张渤带以南)地震破裂综合分段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8 谢成龙;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吕丁友;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顾海欧;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克拉通破坏启动机制和岩浆过程中镁同位素行为的制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凡凡;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密集台阵地壳P波速度精细结构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9年
2 孟亚锋;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刘卓岩;郯庐断裂带中段区域地应力特征及断层活动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4 王浩乾;郯庐断裂带南端周边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规律[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梦妮;基于GPS数据分析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构造应力—应变场及大震危险性[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
6 刘备;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新构造活动规律[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郑海刚;郯庐断裂带巢湖段两侧滑坡地质模型构建及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蒋敏;郯庐断裂带安徽区段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9 罗旭;郯庐断裂带中段及其邻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据Sinoprobe大地电磁测深标准网数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周庆卫;郯庐断裂带对招远地区金矿控制规律研究及其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5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7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