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乌尔逊凹陷地热资源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16 07:35
进入20世纪以来能源危机逐渐凸显,人们对于寻找可替代能源的脚步重来没有停止过。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其特点为储量大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小,可以看成是新能源中的新贵。目前对于东北地区仅在松辽盆地开展了一些地热资源的研究,对整个海拉尔油区及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中两个勘探程度较高的凹陷即贝尔凹陷和乌尔逊凹陷的地热资源评价,为以后整个油区及盆地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本次研究中主要利用油田探井的试油资料,录井资料以及海拉尔油田的勘探研究成果。首先对贝尔-乌尔逊凹陷的地热资源的地下热源及热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研究区地热场及不同层位温度特征的研究,以及不同地层的沉积状况,利用现有的资料划分了地下地热储层的层位。分析了地下地热能的载体地热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最后通过以上研究对研究区利用“热储法”进行了地热资源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井产能的计算并优选出了研究区勘探的有利区。通过研究表明贝尔-乌尔逊凹陷地温梯度值在3.4-4.3℃/100m之间,大地热流数值平均在61m W/m2,表明贝尔-乌尔逊凹陷具有良好的地热场特征。贝尔-...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贝尔-乌尔逊凹陷地热资源评价技术路线图
图 1.1 贝尔-乌尔逊凹陷位置图(据李占东,2016)凹陷的构造十分复杂,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叶开始,大庆油田上,对部分地区开展了三维地震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三维地
.2 贝尔-乌尔逊构造纲要图(根据刘志宏,2006 有修改)陷呈南北向的乌西断层带控制的类型为单断型的箕状断裂带呈上部较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28]。乌尔逊凹一系列南北向正断层组合(乌尔逊中部断层带)及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J]. 汪集暘,邱楠生,胡圣标,何丽娟. 地学前缘. 2017(03)
[2]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J]. 姜光政,高堋,饶松,张林友,唐晓音,黄方,赵平,庞忠和,何丽娟,胡圣标,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8)
[3]海拉尔盆地地层水分析[J]. 丁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07)
[4]浅谈利用数学模型判别海拉尔水性[J]. 陈沫辰. 东方企业文化. 2014(03)
[5]海拉尔盆地古地温研究[J]. 崔军平,任战利.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4)
[6]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J]. 蔺文静,刘志明,王婉丽,王贵玲. 中国地质. 2013(01)
[7]油田伴生地热资源评价与高效开发[J]. 李克文,王磊,毛小平,刘昌为,卢菊红. 科技导报. 2012(32)
[8]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J]. 汪集旸,胡圣标,庞忠和,何丽娟,赵平,朱传庆,饶松,唐晓音,孔彦龙,罗璐,李卫卫. 科技导报. 2012(32)
[9]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 崔军平,任战利,陈玉林. 沉积学报. 2011(02)
[10]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J]. 张秋,聂志阳,谭志伟,张作祥,刘凤霞.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5)
博士论文
[1]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D]. 朱焕来.东北石油大学 2011
[2]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研究[D]. 张绍臣.大庆石油学院 2009
[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D]. 李春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硕士论文
[1]泰来县地热资源潜力评价[D]. 冯欣.东北石油大学 2015
[2]前郭县地热资源潜力研究[D]. 赵盼.东北石油大学 2013
[3]贝尔凹陷地层水与油藏分布关系研究[D]. 张秋.大庆石油学院 2009
[4]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D]. 崔军平.西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19789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贝尔-乌尔逊凹陷地热资源评价技术路线图
图 1.1 贝尔-乌尔逊凹陷位置图(据李占东,2016)凹陷的构造十分复杂,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叶开始,大庆油田上,对部分地区开展了三维地震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三维地
.2 贝尔-乌尔逊构造纲要图(根据刘志宏,2006 有修改)陷呈南北向的乌西断层带控制的类型为单断型的箕状断裂带呈上部较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28]。乌尔逊凹一系列南北向正断层组合(乌尔逊中部断层带)及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J]. 汪集暘,邱楠生,胡圣标,何丽娟. 地学前缘. 2017(03)
[2]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J]. 姜光政,高堋,饶松,张林友,唐晓音,黄方,赵平,庞忠和,何丽娟,胡圣标,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8)
[3]海拉尔盆地地层水分析[J]. 丁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07)
[4]浅谈利用数学模型判别海拉尔水性[J]. 陈沫辰. 东方企业文化. 2014(03)
[5]海拉尔盆地古地温研究[J]. 崔军平,任战利.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4)
[6]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J]. 蔺文静,刘志明,王婉丽,王贵玲. 中国地质. 2013(01)
[7]油田伴生地热资源评价与高效开发[J]. 李克文,王磊,毛小平,刘昌为,卢菊红. 科技导报. 2012(32)
[8]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J]. 汪集旸,胡圣标,庞忠和,何丽娟,赵平,朱传庆,饶松,唐晓音,孔彦龙,罗璐,李卫卫. 科技导报. 2012(32)
[9]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 崔军平,任战利,陈玉林. 沉积学报. 2011(02)
[10]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J]. 张秋,聂志阳,谭志伟,张作祥,刘凤霞.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5)
博士论文
[1]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D]. 朱焕来.东北石油大学 2011
[2]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研究[D]. 张绍臣.大庆石油学院 2009
[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D]. 李春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硕士论文
[1]泰来县地热资源潜力评价[D]. 冯欣.东北石油大学 2015
[2]前郭县地热资源潜力研究[D]. 赵盼.东北石油大学 2013
[3]贝尔凹陷地层水与油藏分布关系研究[D]. 张秋.大庆石油学院 2009
[4]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D]. 崔军平.西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19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9197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