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测年在川西古地震研究上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1-10 17:06
在地震危险性评价时,往往是基于现今的地震目录的统计分析,但因地震目录时间短,往往造成强震记录的缺失,而古地震探槽研究往往因事件测年范围较大,限制了其在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因此,目前如何准确厘定古地震事件的年龄成了限制利用古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主要问题。川西分布有甘孜-玉树、鲜水河等多条断裂带,全新世以来断裂强裂活动,历史地震古地震多发。本论文在分析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卫星影像解译,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确定鲜水河断裂带上的折多山和甘孜-玉树断裂上的雀儿山开展了详细的地衣测年研究;通过对两区域内地衣类型整理分析并选定黄绿地图衣为研究地衣种类,通过对两测量点400km范围内的历史地震的整理,7级以上地震在1700年以来记录完整。对两区域进行实地地衣测量;在不同Δx下分别构建其概率密度曲线,再与1700年以来历史地震对比分析,在满足左右7级以上地震均能对应波峰值且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时,发现折多山和雀儿山概率密度曲线均在ΔX=0.4mm时达到最佳匹配。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到如下认识:1)分析表明170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均能找到其对应的波峰,当震级小于6.5级时,其均不存...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川西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分布??地震资料包括仪器记录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和历史地震(国家地震M震害防御??司,1995;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8;李安等,2013);?DEM精度为30m;断裂为20万??地质图矢量化;大范围区域图断裂据(Tapponnier等,2001)修改,黑框为论;^研宄区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宄所硕士毕业论文???第二章区域地质构造概况??2.1活动构造背景??距今约50Ma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印度板块持续的向北推进,致使高原地壳在南北向缩短,在垂??直方向上增厚,造就了高原的地势增高并向东逃逸,与华南地块碰撞,??并形成了青藏原东缘川西地区一系列的活动断裂。??
须、青海玉树延伸,总长达400km,呈北西-北西西走向,晚第四纪以??来具有很强的活动性,2010年玉树县西北发生了?MS?7.1级地震,波??及范围约3万km2,受灾人数约10万人(图2-2)(任俊杰等,2010),??影响严重还有1896年邓柯7.0级、1854甘孜7.5级地震(李安等,2013)。??沿断裂带其断错地貌发育,发育完整,研究表明,甘孜玉树晚第四纪??以来的滑动速率达7mm/a(周荣军等,1997;闻学泽等,2003);而其东??南段错阿和日阿滑动速率更是达到l〇mm/a以上(石峰等,2013)。???96°(E)?9T?98°?99。???\?__a_^W3\??<c)?\?^?\tl?)/%??洛^?°^\?f?'%?0??7〇km??25km?马炉.十戈?—?\??图2-2甘孜-玉树断裂带展布特征(李安等,2013)??-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康定折多山超单元地球化学特征[J]. 牟业龙,王永智,王建军. 河南科学. 2015(10)
[2]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古地震复发规律[J]. 李安,石峰,杨晓平,徐锡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7)
[3]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 石峰,李安,杨晓平,徐锡伟,何宏林. 地震地质. 2013(01)
[4]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 任俊杰,徐锡伟,孙鑫喆,谭锡斌,李康,康文君,刘保金.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6)
[5]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J]. 魏占玉,何宏林,石峰,徐岳仁,毕丽思,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2(02)
[6]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地层地貌序列和构造活动性研究[J]. 程建武. 国际地震动态. 2011(08)
[7]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破裂段落的边界特征研究[J]. 安艳芬. 国际地震动态. 2011(06)
[8]2010年玉树地震的构造环境、历史地震活动及其复发周期估计[J]. 任俊杰,谢富仁,刘冬英,张爱武. 震灾防御技术. 2010(02)
[9]雀儿山隧址区气象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 郑金龙,邓刚,李海清. 西南公路. 2009(04)
[10]康定折多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徐天德. 四川地质学报. 2009(S2)
博士论文
[1]龙日坝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与其周边断裂的运动学关系[D]. 任俊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3
硕士论文
[1]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滑动速率与强震危险性[D]. 李东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
[2]康定机场高填方地基填料特性与变形研究[D]. 田景富.贵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69086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川西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分布??地震资料包括仪器记录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和历史地震(国家地震M震害防御??司,1995;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8;李安等,2013);?DEM精度为30m;断裂为20万??地质图矢量化;大范围区域图断裂据(Tapponnier等,2001)修改,黑框为论;^研宄区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宄所硕士毕业论文???第二章区域地质构造概况??2.1活动构造背景??距今约50Ma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印度板块持续的向北推进,致使高原地壳在南北向缩短,在垂??直方向上增厚,造就了高原的地势增高并向东逃逸,与华南地块碰撞,??并形成了青藏原东缘川西地区一系列的活动断裂。??
须、青海玉树延伸,总长达400km,呈北西-北西西走向,晚第四纪以??来具有很强的活动性,2010年玉树县西北发生了?MS?7.1级地震,波??及范围约3万km2,受灾人数约10万人(图2-2)(任俊杰等,2010),??影响严重还有1896年邓柯7.0级、1854甘孜7.5级地震(李安等,2013)。??沿断裂带其断错地貌发育,发育完整,研究表明,甘孜玉树晚第四纪??以来的滑动速率达7mm/a(周荣军等,1997;闻学泽等,2003);而其东??南段错阿和日阿滑动速率更是达到l〇mm/a以上(石峰等,2013)。???96°(E)?9T?98°?99。???\?__a_^W3\??<c)?\?^?\tl?)/%??洛^?°^\?f?'%?0??7〇km??25km?马炉.十戈?—?\??图2-2甘孜-玉树断裂带展布特征(李安等,2013)??-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康定折多山超单元地球化学特征[J]. 牟业龙,王永智,王建军. 河南科学. 2015(10)
[2]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古地震复发规律[J]. 李安,石峰,杨晓平,徐锡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7)
[3]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 石峰,李安,杨晓平,徐锡伟,何宏林. 地震地质. 2013(01)
[4]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 任俊杰,徐锡伟,孙鑫喆,谭锡斌,李康,康文君,刘保金.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6)
[5]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J]. 魏占玉,何宏林,石峰,徐岳仁,毕丽思,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2(02)
[6]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地层地貌序列和构造活动性研究[J]. 程建武. 国际地震动态. 2011(08)
[7]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破裂段落的边界特征研究[J]. 安艳芬. 国际地震动态. 2011(06)
[8]2010年玉树地震的构造环境、历史地震活动及其复发周期估计[J]. 任俊杰,谢富仁,刘冬英,张爱武. 震灾防御技术. 2010(02)
[9]雀儿山隧址区气象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 郑金龙,邓刚,李海清. 西南公路. 2009(04)
[10]康定折多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徐天德. 四川地质学报. 2009(S2)
博士论文
[1]龙日坝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与其周边断裂的运动学关系[D]. 任俊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3
硕士论文
[1]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滑动速率与强震危险性[D]. 李东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
[2]康定机场高填方地基填料特性与变形研究[D]. 田景富.贵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69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96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