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济阳坳陷滨县斜坡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5 15:37
  目前国内各油区整体勘探评价技术、区带评价研究取得进展,成岩相定量评价等技术也正在不断完善,针对复杂类型的微构造成像、复杂储层预测、储层含流体特征预测等技术需要加强研发。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目标储层厚度更薄,平面分布连续性变差;油水分布复杂,识别难度加大。这些因素导致油藏认识难、预测难、勘探难,勘探效益变差。因此,提高地震资料的复杂构造成像是目前地震勘探的主要需求。近年来,胜利油田针对地下构造复杂油区的二次地震采集,主要采用高精度地震勘探,围绕提频和拓频开展大量研究,大大提升了纵横向分辨率,实现了地下油藏的精细描述。为了解高精度地震技术在实际复杂构造勘探中的应用效果,重点围绕激发宽频信号、保护高频有效信号、减小表层对高频有效信号的衰减,以及压制噪声、提高资料信噪比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济阳坳陷浅层采集频率达70Hz,频带宽度达130Hz,识别10m小断层和微幅度构造能力得到提高。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进行了必要的尝试,取得了很好技术成果,纵横比最高达到0.9,面元小到5m*5m。论文以济阳坳陷滨县斜坡带复杂的下地质构造为例,利用滨一二和滨三区两年高精度地震资料为基...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济阳坳陷滨县斜坡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滨县斜坡带构造位置图

剖面图,斜坡带,东西向,剖面


图 2-1 滨县斜坡带构造位置图油气勘探潜力1)油源、构造、圈闭匹配良好,勘探空间大利津洼陷至该区地层层层抬升,区域性大断层和中小断裂发育,形成众多造圈闭;同时凸起物源充沛,油源、构造、圈闭良好匹配,构成滨县斜坡成藏体系,勘探空间大。

剖面图,斜坡带,剖面,含油层系


图 2-3 滨县斜坡带南北向剖面砂砾岩扇体油藏主要分布在滨三区东北部,含油层系沙三中-沙四下,油藏埋深1600-2100m,含油面积 12.3km2,地质储量 1628×104t,标定采收率 19-26%,目前采出程度 6.6-22.3%,目前开采油井 68 口,日产油能力 171t/d。断块油藏分布在滨三区中部低部位,含油层系为沙四上,断块发育区面积约 20km2油藏埋深 1800-2100m。探明含油面积 2.0km2,地质储量丰富,标定采收率 15.32%,目前采出程度 12.9%。火成岩油藏主要分布在滨三区西北部,含油层系相当于沙三下亚段,岩性为玄武岩裂缝及孔洞发育,油藏埋深 1300-1800m。西部特殊岩性油藏地质储量 1187×104t,标定采收率 16.68%,目前采出程度 15.24%。杨集沙三区块位于滨三区西北部,含油层系沙三下亚段,储层为浊积砂体类型,成藏受岩性及构造控制,埋藏深度 1700-1900m。在毕家沙三区块内有 13 口井在东营组电测解释油层或油水同层,层厚 4-16m。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采集面元尺度与成像横向分辨能力分析[J]. 郭恺,仝兆岐,滕厚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01)
[2]三维观测系统采样均匀性分析方法的研究[J]. 碗学俭,葛雪钦,张松平,郭立杰,王广智,杨波,张玲.  中国石油勘探. 2009(06)
[3]三维地震勘探高精度采集方法研究[J]. 桂杉,王佐强.  西部探矿工程. 2009(08)
[4]面元细分处理资料的分辨率定量评价[J]. 张军华,郑旭刚,王伟,单联瑜,徐辉,于海铖,傅金荣,步长城.  油气地球物理. 2009(03)
[5]道间距对地震偏移的影响[J]. 侯嵩,尹军杰,王赟.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9(04)
[6]高密度细分面元处理资料的信噪比评价[J]. 单联瑜,徐辉,傅金荣,于海铖,步长城,张军华,郑旭刚,王伟.  石油仪器. 2009(02)
[7]高精度三维地震(I):数据采集[J]. 熊翥.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01)
[8]永新地区高精度地震采集方法的应用效果[J]. 于静,孙明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S2)
[9]波动方程地震定向照明分析[J]. 裴正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06)
[10]南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J]. 马义忠,魏伟,孙伟佳,蒋涛,符力耘.  石油物探. 2008(05)

硕士论文
[1]基于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刘晨.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二维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技术研究[D]. 朱军.长安大学 2007
[3]地震观测系统中炮点位置校正方法研究[D]. 陶格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4]二维叠后偏移方法技术研究与比较[D]. 吴迪.长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99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999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8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