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1937—2018年岷江上游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23 04:05
  岷江上游径流演变特征分析可为成都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紫坪铺站1937—2018年月径流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Spearman法、R/S分析法、有序聚类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岷江上游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丰枯特性、趋势性、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由远及近呈均匀向不均匀再向均匀转变的特征,1980s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最高,2010s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最低。(2)径流在1990s年际变化最大,在1960s年际变化最小,各年代年径流分布的偏态性不一。(3)径流正逐渐由偏丰、丰向偏枯、枯转变。(4)年径流在1937—2018年期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变化幅度约为-0.96m3s-1/a,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年径流仍可能呈下降趋势;年径流在1968年发生突变;年径流表现为多时间尺度变化,存在6年和13年的主周期。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1937—2018年岷江上游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不同时段岷江上游月径流变化曲线

岷江上游,径流,级别,偏枯


由距平百分率划分标准得到岷江上游年径流的丰枯级别,如图2所示。在1937—2018年期间,径流出现的枯水年数为3,占3.7%;偏枯年数为10,占12.2%;平水年数为52,占63.4%;偏丰年数为12,占14.6%;丰水年数为5,占6.1%。岷江上游径流偏丰、丰水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偏枯、枯水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际变化中,偏丰、丰水、偏枯和枯水历时较短,通常只有1~2年,而平水历时较长,最长达15年。综上所述,岷江上游年径流逐渐由偏丰、丰向偏枯、枯转变。3.4 径流趋势分析

变化曲线,岷江上游,径流,变化曲线


图3绘制了岷江上游年径流变化曲线、5年滑动平均曲线以及线性趋势线。由5年滑动平均曲线中可以看出,岷江上游径流可大致分为5个上升期,持续时间为7~13年;5个下降期,持续时间为4~9年;1个平稳期,持续时间为11年,呈现周期性波动并逐渐下降的趋势。表5列出了流域年径流趋势分析结果,3种方法均表明在1937—2018年岷江上游年径流呈现显著下降趋势[20],变化幅度约为-0.96m3s-1/a。R/S法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可知Hurst指数为0.64,表明岷江上游年径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依然呈下降趋势。表5 岷江上游年径流趋势分析结果Tab.5 The trend analysis of annual runoff in the upstream of Minjiang River 方法 结果 趋势 线性倾向估计法 回归系数b -0.96 ↓ 相关系数r -0.42 临界值r0.05 0.22 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 统计量Z -3.68 ↓ 临界值Z0.05 1.96 Spearman法 秩次相关系数rn -0.40 ↓ 统计量T -3.85 临界值t0.05 1.99 注:加粗字体表示年径流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表示时间序列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16年长江源区径流量变化规律[J]. 罗玉,秦宁生,周斌,李金建,刘佳,王春学,庞轶舒.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5)
[2]岷江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及水文情势变异研究[J]. 郭卫,徐高洪,沈杰,杜涛.  人民长江. 2018(22)
[3]黄河与小清河年径流量丰枯遭遇分析[J]. 薛树文,齐春三,曹升乐,王利朵,张涛.  人民黄河. 2017(05)
[4]汉江上游径流变化趋势及特征分析[J]. 严栋飞,解建仓,姜仁贵,吴昊,李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6)
[5]中国城市洪涝问题及成因分析[J]. 张建云,王银堂,贺瑞敏,胡庆芳,宋晓猛.  水科学进展. 2016(04)
[6]1919—2010年黄河上中游区径流量变化分析[J]. 李二辉,穆兴民,赵广举.  水科学进展. 2014(02)
[7]漳泽水库水文序列突变分析方法比较[J]. 张敬平,黄强,赵雪花.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3(05)
[8]国内水文序列变异点分析方法及在各流域应用研究进展[J]. 周园园,师长兴,范小黎,杜俊.  地理科学进展. 2011(11)
[9]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 张利平,夏军,胡志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2)
[10]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趋势[J]. 王金星,张建云,李岩,章四龙.  水科学进展. 2008(05)



本文编号:3046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046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d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