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马龙地区地热形成机制分析及地热资源评价
发布时间:2021-02-25 10:18
马龙县位于昆明市与曲靖市之间,依据该处的地质条件及已成功施工的3口热水井,推断马龙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对马龙地区地热进行研究,对深部地热水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区域水文地质报告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调查,并结合3口热水井资料,对研究区的地热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从热源、地热水来源、热储层、热通道及盖层等方面建立地热概念模型,分析马龙地区的地热形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体积法和地热水储存量法对马龙县城地热储集远景区的热储资源量和地热水储量进行计算和评价,为马龙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综合考虑地热资源开采利用、热储埋深、热储温度以及构造条件,将研究区分旧县镇和马龙县城两个地热储集远景区。论文只具体确定了马龙县城地热储集远景区的边界条件和范围,面积为144kmm2,并根据热储埋深按h≤1500m,1500<h≤1800m,1800<h≤2500m分浅埋藏区、中等埋藏区和深埋藏区。2)通过分析研究区5个水样点的水质报告,得出研究区地热水类型主要为HC03-Ca·Mg,部分地区为H...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学研究进展
1.2.2 地热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2.3 云南地热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热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新构造运动
2.3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4 地层结构
2.4.1 元古界
2.4.2 下古生界
2.4.3 上古生界
2.4.4 新生界
2.5 地热地质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龙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含、隔水层分布规律及富水性分析
3.1.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3.1.2 基岩裂隙水
3.1.3 岩溶水
3.2 水化学特征
3.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
3.4 构造控水性特征
3.4.1 单斜、褶皱控水性分析
3.4.2 断裂控水性分析
3.5 热储远景区边界条件
3.5.1 马龙县城地热储集远景区边界条件及分区
3.5.2 旧县镇地热储集远景区边界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地热水化学成分
4.1.1 水化学离子分析
4.1.2 水化学类型
4.2 热储温度的计算
2地热温标"> 4.2.1 SiO2地热温标
4.2.2 钾镁地热温标
4.2.3 钠钾地热温标
4.2.4 地温梯度推算法
4.2.5 研究区热储温度估算
4.3 Na-K-Mg三角图
4.4 冷热水混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龙地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5.1 研究区地热类型
5.2 热源
5.3 热储层
5.4 盖层
5.5 热通道
5.6 地热水来源
5.7 热水循环深度
5.8 研究区地热形成模式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热资源及地热水质量评价
6.1 地热水单井资源量计算
6.2 远景区热储资源量计算
6.2.1 计算参数的确定
6.2.2 热储资源量计算
6.2.3 远景区规模划分
6.3 远景区地热水资源量计算
6.4 远景区地热资源计算结果
6.5 地热水质量及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6.5.1 饮用热矿水评价
6.5.2 医疗热矿水评价
6.5.3 农业用水水质评价
6.5.4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黔北地区温泉分布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J]. 闫剑飞,张哨楠,余谦,门玉澎,刘伟,张海全,孙媛媛. 煤炭技术. 2015(10)
[2]安阳市东区地热资源开发的隐患[J]. 连霏霏. 地下水. 2013(06)
[3]GPS事后差分在云南腾冲热海热田的地表调查及应用[J]. 王洪生,王身龙,夏训银. 科技信息. 2011(05)
[4]安宁温泉地热区地热地质特征分析与研究[J]. 杨金和,高俊彩.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05)
[5]云南省安宁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J]. 程先锋,徐世光,张世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05)
[6]京北地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J]. 吕金波,车用太,王继明,刘振锋,刘成龙,郑桂森. 地震地质. 2006(03)
[7]昆明市地热田越流含水系统中地下热水的数值模拟[J]. 薛传东,刘星,杨浩,李保珠,谈树成. 地球科学进展. 2003(06)
[8]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J].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刘波,蔡进功.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4)
[9]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J].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王文正. 地球学报. 2002(01)
[10]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J]. 张珂,马浩明,蔡剑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博士论文
[1]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D]. 石卓.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淮南煤田水文地质单元划分[D]. 许春耕.安徽理工大学 2015
[2]河北省温塘寺地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D]. 刘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3]云南省瑞丽地热田基本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D]. 晁江琴.昆明理工大学 2014
[4]忻州市奇村地热资源评价[D]. 王俊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5]黑龙江省明水县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D]. 聂凤军.吉林大学 2012
[6]河南鲁山县五大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D]. 王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7]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D]. 屈丽丽.昆明理工大学 2011
[8]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D]. 许庭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9]弥渡温泉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D]. 姚永仲.昆明理工大学 2010
[10]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D]. 柳清峰.昆明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50824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学研究进展
1.2.2 地热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2.3 云南地热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热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新构造运动
2.3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4 地层结构
2.4.1 元古界
2.4.2 下古生界
2.4.3 上古生界
2.4.4 新生界
2.5 地热地质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龙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含、隔水层分布规律及富水性分析
3.1.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3.1.2 基岩裂隙水
3.1.3 岩溶水
3.2 水化学特征
3.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
3.4 构造控水性特征
3.4.1 单斜、褶皱控水性分析
3.4.2 断裂控水性分析
3.5 热储远景区边界条件
3.5.1 马龙县城地热储集远景区边界条件及分区
3.5.2 旧县镇地热储集远景区边界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地热水化学成分
4.1.1 水化学离子分析
4.1.2 水化学类型
4.2 热储温度的计算
2地热温标"> 4.2.1 SiO2地热温标
4.2.2 钾镁地热温标
4.2.3 钠钾地热温标
4.2.4 地温梯度推算法
4.2.5 研究区热储温度估算
4.3 Na-K-Mg三角图
4.4 冷热水混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龙地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5.1 研究区地热类型
5.2 热源
5.3 热储层
5.4 盖层
5.5 热通道
5.6 地热水来源
5.7 热水循环深度
5.8 研究区地热形成模式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热资源及地热水质量评价
6.1 地热水单井资源量计算
6.2 远景区热储资源量计算
6.2.1 计算参数的确定
6.2.2 热储资源量计算
6.2.3 远景区规模划分
6.3 远景区地热水资源量计算
6.4 远景区地热资源计算结果
6.5 地热水质量及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6.5.1 饮用热矿水评价
6.5.2 医疗热矿水评价
6.5.3 农业用水水质评价
6.5.4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黔北地区温泉分布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J]. 闫剑飞,张哨楠,余谦,门玉澎,刘伟,张海全,孙媛媛. 煤炭技术. 2015(10)
[2]安阳市东区地热资源开发的隐患[J]. 连霏霏. 地下水. 2013(06)
[3]GPS事后差分在云南腾冲热海热田的地表调查及应用[J]. 王洪生,王身龙,夏训银. 科技信息. 2011(05)
[4]安宁温泉地热区地热地质特征分析与研究[J]. 杨金和,高俊彩.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05)
[5]云南省安宁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J]. 程先锋,徐世光,张世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05)
[6]京北地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J]. 吕金波,车用太,王继明,刘振锋,刘成龙,郑桂森. 地震地质. 2006(03)
[7]昆明市地热田越流含水系统中地下热水的数值模拟[J]. 薛传东,刘星,杨浩,李保珠,谈树成. 地球科学进展. 2003(06)
[8]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J].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刘波,蔡进功.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4)
[9]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J].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王文正. 地球学报. 2002(01)
[10]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J]. 张珂,马浩明,蔡剑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博士论文
[1]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D]. 石卓.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淮南煤田水文地质单元划分[D]. 许春耕.安徽理工大学 2015
[2]河北省温塘寺地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D]. 刘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3]云南省瑞丽地热田基本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D]. 晁江琴.昆明理工大学 2014
[4]忻州市奇村地热资源评价[D]. 王俊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5]黑龙江省明水县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D]. 聂凤军.吉林大学 2012
[6]河南鲁山县五大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D]. 王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7]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D]. 屈丽丽.昆明理工大学 2011
[8]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D]. 许庭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9]弥渡温泉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D]. 姚永仲.昆明理工大学 2010
[10]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D]. 柳清峰.昆明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50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0508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