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瑞丽地热田基本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3 00:17
云南瑞丽地热田位于瑞丽市西南约3km,属断裂深循环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热田区构造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变质、岩浆活动较频繁,现代水热活动异常强烈,具有旅游、发电、医疗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弄清热田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模式对于热田的开发利用及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资料,结合野外踏勘,较为系统的论述了热田区域地质条件、大地热流与地温场特征、热储流体化学特征以及热田热源、热通道、热储层等,最终导出热田成因机制,建立概念模型。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内为中低温地热资源,其热源主要为上地幔未冷凝的岩浆,断裂构造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热田范围,也为地热流体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热田垂向结构层分为四层,包括浅层(N2m)、深层(T3n)两个核心热储层以及上(Q)、下(Nln)两个隔热隔水保温盖层。浅层为隙状热储,深层为层状热储。(2)热水钻孔平均地温梯度大都>5℃/100m,地热异常以边防检测站和弄恩为中心。垂向上井温曲线有增温型、增温变降温型、增降变换型三种类型,断裂处热田中心以增温型为主。(3)浅层、深层热流体化学类型均以HCO3-~Na+型为主,浅层...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条件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及经济状况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4 岩浆岩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组)类型及其富水性
2.3.2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3.3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第三章 瑞丽地热田的基本特征
3.1 地热自然显示及揭示
3.1.1 自然热显示
3.1.2 钻孔揭示
3.2 地热田地球物理特征
3.3 地热田结构及热储类型
3.3.1 热田结构
3.3.2 热储类型
3.4 大地热流与深部地温场特征
3.4.1 地温场背景
3.4.2 大地热流
3.4.3 地温场特征
3.5 热储流体化学特征
3.5.1 流体温度
3.5.2 流体化学组分、水质类型
3.5.3 流体化学组分与温度的关系
3.5.4 化学温标核算热储温度
3.5.5 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瑞丽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4.1 断裂构造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4.2 地热田范围
4.3 热源
4.4 热通道
4.5 热源传递
4.6 瑞丽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附录C 研究区钻孔统计一览表
附图 云南省瑞丽地热田区域地热地质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综合物探技术在邯郸地热田勘查中的应用[J]. 刘振华,李世峰,杨特波,齐朝华,牛永强.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3(01)
[2]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及强震复发间隔[J]. 杜义,张效亮,黄学猛,杜宇本,谢富仁. 震灾防御技术. 2012(03)
[3]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J]. 常祖峰,安晓文,张艳凤. 地震地质. 2012(02)
[4]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沿线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特征[J]. 吴中海,赵希涛,范桃园,叶培盛,仝亚博,杨振宇. 地质通报. 2012(Z1)
[5]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技术研究进展[J]. 王晓星,吴能友,苏正,曾玉超.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1)
[6]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地热产业政策发展[J]. 关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1(02)
[7]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J]. 黄学猛,杜义,舒赛兵,谢富仁. 地震地质. 2010(02)
[8]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资源计算评价——以北京市小汤山地热田为例[J]. 孙颖,许辉熙,刘久荣,薛万蓉,何政伟,张院.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9]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J]. 韩建光,蒋宗霖,田颖,李世豪. 消费导刊. 2008(23)
[10]浅谈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J]. 田茂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03)
博士论文
[1]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D]. 郭婷婷.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D]. 方宝明.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方娜.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D]. 屈丽丽.昆明理工大学 2011
[3]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D]. 柳清峰.昆明理工大学 2009
[4]怒江跃进桥地区温泉成因机制分析与跃进桥温泉恢复替代方案研究[D]. 禚传源.昆明理工大学 2009
[5]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D]. 马振华.昆明理工大学 2009
[6]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D]. 程先锋.昆明理工大学 2008
[7]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D]. 王泽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本文编号:3079240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条件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及经济状况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4 岩浆岩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组)类型及其富水性
2.3.2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3.3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第三章 瑞丽地热田的基本特征
3.1 地热自然显示及揭示
3.1.1 自然热显示
3.1.2 钻孔揭示
3.2 地热田地球物理特征
3.3 地热田结构及热储类型
3.3.1 热田结构
3.3.2 热储类型
3.4 大地热流与深部地温场特征
3.4.1 地温场背景
3.4.2 大地热流
3.4.3 地温场特征
3.5 热储流体化学特征
3.5.1 流体温度
3.5.2 流体化学组分、水质类型
3.5.3 流体化学组分与温度的关系
3.5.4 化学温标核算热储温度
3.5.5 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瑞丽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4.1 断裂构造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4.2 地热田范围
4.3 热源
4.4 热通道
4.5 热源传递
4.6 瑞丽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附录C 研究区钻孔统计一览表
附图 云南省瑞丽地热田区域地热地质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综合物探技术在邯郸地热田勘查中的应用[J]. 刘振华,李世峰,杨特波,齐朝华,牛永强.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3(01)
[2]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及强震复发间隔[J]. 杜义,张效亮,黄学猛,杜宇本,谢富仁. 震灾防御技术. 2012(03)
[3]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J]. 常祖峰,安晓文,张艳凤. 地震地质. 2012(02)
[4]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沿线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特征[J]. 吴中海,赵希涛,范桃园,叶培盛,仝亚博,杨振宇. 地质通报. 2012(Z1)
[5]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技术研究进展[J]. 王晓星,吴能友,苏正,曾玉超.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1)
[6]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地热产业政策发展[J]. 关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1(02)
[7]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J]. 黄学猛,杜义,舒赛兵,谢富仁. 地震地质. 2010(02)
[8]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资源计算评价——以北京市小汤山地热田为例[J]. 孙颖,许辉熙,刘久荣,薛万蓉,何政伟,张院.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9]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J]. 韩建光,蒋宗霖,田颖,李世豪. 消费导刊. 2008(23)
[10]浅谈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J]. 田茂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03)
博士论文
[1]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D]. 郭婷婷.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D]. 方宝明.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方娜.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D]. 屈丽丽.昆明理工大学 2011
[3]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D]. 柳清峰.昆明理工大学 2009
[4]怒江跃进桥地区温泉成因机制分析与跃进桥温泉恢复替代方案研究[D]. 禚传源.昆明理工大学 2009
[5]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D]. 马振华.昆明理工大学 2009
[6]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D]. 程先锋.昆明理工大学 2008
[7]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D]. 王泽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本文编号:3079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0792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