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南海北部地壳密度结构:基于约束三维重力反演

发布时间:2021-04-16 14:05
  地壳结构的揭示是研究陆缘伸展机制的基础.尽管在南海北部陆缘已开展了大量地壳尺度的二维地震探测,但目前还存在许多覆盖空白的地区,这些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无法提供地壳结构的区域视图.为了揭示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本研究将水深和沉积物厚度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对空间重力异常进行区域三维反演,并利用地震研究的结果来衡量反演结果的质量.沿地震测线的密度切片显示,重力反演结果与地震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通过选择两个与地震研究结果最匹配的密度异常等值面分别作为康拉德面和莫霍面,获取了莫霍面深度和上、下地壳的厚度.根据假设的相应初始地壳厚度,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全地壳、上地壳和下地壳的拉张因子.通过与已发表的居里面深度比较,发现南海北部大部分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均位于莫霍面之下,其中西沙海槽的拉张因子βw大于3.5并且缺乏岩浆活动,是地幔橄榄岩蛇纹石化的潜在区域.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拉张因子显示其经历了伸展方向为128°和160°的两组张裂运动,分别对应于神弧运动和珠琼运动一幕及二幕,在张裂过程中应力场发生了顺时针旋转.此外,上、下地壳的拉张因子表明北部陆缘普遍存在正向和反向差异伸展,陆...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5)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9 页

【图文】:

南海北部地壳密度结构:基于约束三维重力反演


重力反演得到的南海北部三维密度异常模型

模型图,重力异常,密度异常,空间重力异常


图4 重力反演得到的南海北部三维密度异常模型图6中沿地震剖面在反演密度异常模型中提取的莫霍面深度与地震解释结果的对比显示,莫霍面存在被高估和低估两种现象.沿位于西北侧的地震剖面提取的莫霍面高估了下地壳的密度,而沿位于东北侧的则低估了下地壳的密度.这与西北和东北两侧的地壳属性差异密切相关.地震探测显示东北侧发育高密度的下地壳高速层(Nissen et al.,1995;Yan et al.,2001;Yeh et al.,2012;Lester et al.,2014;Mcintosh et al.,2014),而在西北侧没有发现(Qiu et al.,2001;吴振利等,2011).高速层的存在使得下地壳密度较高,与上地幔顶部的密度差较小.

构造图,构造图,南海,水深


多期次的张裂作用和发育快速裂后沉降的复杂沉降历史(Xie et al.,2014;Clift et al.,2015)导致北部陆缘形成几个大型的沉积盆地,如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图1).盆地中沉积层发育,西沙海槽和珠江口白云凹陷的沉积物厚度可达10km.珠江口盆地是北部陆缘最大的沉积盆地,其主要构造格局为三个北东向的隆起带(北部隆起,神弧—番禺—东沙隆起和南部隆起)和两个坳陷带(珠3—珠1坳陷和珠2—白云—潮汕坳陷).2 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约束三维重力反演的南极大陆地壳密度结构研究[J]. 纪飞,李斐,张峤,高金耀,郝卫峰,李永东,管清胜,林星.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3)
[2]南海海底地震仪三维深地震探测的进展及挑战[J]. 赵明辉,杜峰,王强,丘学林,韩冰,孙龙涛,张洁,夏少红,范朝焰.  地球科学. 2018(10)
[3]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海底地震测线OBS2015-1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J]. 李亚清,阎贫,王彦林,钟广见.  热带海洋学报. 2017(05)
[4]南海重力异常的沉积层密度改正及其对区域构造特征分析的意义[J]. 于传海,赵俊峰,施小斌,杨小秋,任自强,陈梅.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8)
[5]南海海盆三维重力约束反演莫霍面深度及其特征[J]. 吴招才,高金耀,丁巍伟,沈中延,张涛,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7)
[6]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 overview[J]. Weidong Sun.  Acta Geochimica. 2016(03)
[7]南海共轭大陆边缘的构造对比及差异伸展模式[J]. 董冬冬,吴时国,李家彪,Thomas LDMAN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5)
[8]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J]. 曹敬贺,孙金龙,徐辉龙,夏少红.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2)
[9]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J]. 敖威,赵明辉,丘学林,阮爱国,李家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4)
[10]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J]. 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李家彪,阮爱国,郝天珧,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2012(03)



本文编号:3141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141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0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