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中峰值加速度取值方法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9 21:08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抗震设防参数的合理选取,是工程结构设计中地震作用的计算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由地震烈度区划向地震动参数区划的过渡促使许多研究者在地震动参数的取值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特定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参数经验系数转换,地震烈度的极值Ⅰ型转换,探讨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等。虽然区划图逐步弱化地震烈度的作用,给定包括地震动加速度在内的地震动参数,但仍没有不同概率水准下地震动加速度的直接转换方法被建筑规范和设计人员所接受并应用于设计工作中。本文首先通过简要概述抗震理论、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及中美抗震规范的对比,展现当今抗震技术的研究背景,然后采用极值Ⅱ型分布来表征峰值加速度与超越概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不同概率水平下峰值加速度的转换关系式。并将转换结果与新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征求意见稿2012版)的取值结果、《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取值分析比较,最后将地震动加速度的转换结果与现行建筑抗震规范取值、武汉市主城规划区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取值和地震安...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建筑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2.1.1 静力抗震设计理论
2.1.2 反应谱抗震设计理论
2.1.3 动力抗震设计理论
2.1.4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
2.2 地震区划技术的发展
2.2.1 确定性方法编制区划图
2.2.2 概率性方法编制区划图
第三章 中美抗震规范关于地震作用规定的比较
3.1 抗震设防标准的比较
3.1.1 美国抗震设防标准
3.1.2 中国抗震设防标准
3.2 场地类别的比较
3.2.1 美国场地分类标准
3.2.2 中国场地分类标准
3.3 反应谱的比较
3.3.1 美国规范反应谱
3.3.2 中国规范反应谱
3.4 地震区划的比较
3.4.1 基本理论
3.4.2 方法
3.4.3 模型
3.4.4 表达方式
第四章 不同概率水准之间峰值加速度的研究
4.1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征求意见稿)给定的转化关系
4.2 借助烈度转换方法
4.3 极值分布转换方法
4.4 转换方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峰值加速度取值方法的比较
5.1 工程地震动参数选取
5.1.1 区划图取值
5.1.2 小区划取值
5.1.3 安评报告取值
5.1.4 极值转换取值
5.2 建筑工程概况
5.3 不同地震动参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峰值加速度取值方法的比较研究[J]. 张威,龚平,曾心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S2)
[2]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J]. 潘华,高孟潭,谢富仁.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1)
[3]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多元回归研究[J]. 林淋,孙景江,廖洁,许卫晓.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03)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和最新修订[J]. 王亚勇,戴国莹. 建筑结构学报. 2010(06)
[5]三水准超越概率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关系分析[J]. 杜成龙,刘爱珍,张文生. 华北地震科学. 2009(02)
[6]新版美国地震区划图源及其参数模型的分析与评述[J]. 潘华,高孟潭,李金臣. 震灾防御技术. 2009(02)
[7]房屋结构:生命的保险[J]. 孙柏涛,李山有. 防灾博览. 2008(04)
[8]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J]. 邹昀,吕西林. 工业建筑. 2006(09)
[9]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参数换算关系的研究[J]. 罗开海,王亚勇. 建筑结构. 2006(08)
[10]极值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研究[J]. 段忠东,周道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12)
硕士论文
[1]中美建筑规范抗震相关条文的比较研究[D]. 朱文静.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中、日、美三国抗震设计反应谱及隔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D]. 李婕.广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8027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建筑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2.1.1 静力抗震设计理论
2.1.2 反应谱抗震设计理论
2.1.3 动力抗震设计理论
2.1.4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
2.2 地震区划技术的发展
2.2.1 确定性方法编制区划图
2.2.2 概率性方法编制区划图
第三章 中美抗震规范关于地震作用规定的比较
3.1 抗震设防标准的比较
3.1.1 美国抗震设防标准
3.1.2 中国抗震设防标准
3.2 场地类别的比较
3.2.1 美国场地分类标准
3.2.2 中国场地分类标准
3.3 反应谱的比较
3.3.1 美国规范反应谱
3.3.2 中国规范反应谱
3.4 地震区划的比较
3.4.1 基本理论
3.4.2 方法
3.4.3 模型
3.4.4 表达方式
第四章 不同概率水准之间峰值加速度的研究
4.1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征求意见稿)给定的转化关系
4.2 借助烈度转换方法
4.3 极值分布转换方法
4.4 转换方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峰值加速度取值方法的比较
5.1 工程地震动参数选取
5.1.1 区划图取值
5.1.2 小区划取值
5.1.3 安评报告取值
5.1.4 极值转换取值
5.2 建筑工程概况
5.3 不同地震动参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峰值加速度取值方法的比较研究[J]. 张威,龚平,曾心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S2)
[2]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J]. 潘华,高孟潭,谢富仁.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1)
[3]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多元回归研究[J]. 林淋,孙景江,廖洁,许卫晓.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03)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和最新修订[J]. 王亚勇,戴国莹. 建筑结构学报. 2010(06)
[5]三水准超越概率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关系分析[J]. 杜成龙,刘爱珍,张文生. 华北地震科学. 2009(02)
[6]新版美国地震区划图源及其参数模型的分析与评述[J]. 潘华,高孟潭,李金臣. 震灾防御技术. 2009(02)
[7]房屋结构:生命的保险[J]. 孙柏涛,李山有. 防灾博览. 2008(04)
[8]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J]. 邹昀,吕西林. 工业建筑. 2006(09)
[9]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参数换算关系的研究[J]. 罗开海,王亚勇. 建筑结构. 2006(08)
[10]极值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研究[J]. 段忠东,周道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12)
硕士论文
[1]中美建筑规范抗震相关条文的比较研究[D]. 朱文静.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中、日、美三国抗震设计反应谱及隔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D]. 李婕.广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8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1780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