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河流水化学和溶解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3 01:37
河流连接了几大碳库(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岩石圈),是全球碳循环中重要的流通途径。化学风化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上均参与了全球碳循环,因此探讨关于化学风化的科学问题对于研究风化对碳循环的影响过程有重大意义。黄河源区海拔高、人迹罕至,在黄河流域有特殊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在2016年4月到10月期间按照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冰川、冻土、草地、湿地)划分样点进行采样,开展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河流水化学和溶解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源区阳离子含量顺序为Ca2+>Mg2+>Na+>K+,阴离子离子含量顺序为HCO3->SO42->Cl->NO3-。优势阳离子为Ca2+和Mg2+,部分样点(冻土类型中的湖泊点)Na+和K+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全球碳循环Fig.1.1Globalcarboncycle
图 1.2 岩石风化-二氧化碳浓度-环境变化反馈机制Fig 1.2 Feedback mechanism of rock weathering-CO2-environmental change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流水体离子国外研究进展者们针对河流系统的工作最早始于欧洲主要大河如西欧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亚马逊河,研究发现了生物作用对于碳分布的影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地Piper 绘制了三线图用以分析水中溶解质的来源[21]。五十年代前以美国、苏联、研团队开始对各自研究区域中的主要大河展开地化调查。六十年代研究者 Garre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和黄河源区岩石风化的类型;基于现场实测的二氧化碳分压 pCO2,现场滴定及实验室测定的溶解有机碳 DOC,结合多种现场实测水化学指标、实验室测得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江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周秉荣,朱生翠,李红梅. 干旱气象. 2016(06)
[2]1976-2014年黄河源区湖泊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段水强,范世雄,曹广超,刘希胜,孙永寿. 冰川冻土. 2015(03)
[3]河流中碳、硫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进展[J]. 邹君宇,韩贵琳. 地球与环境. 2015(01)
[4]刍议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J]. 周盛兵,唐为杰,唐亚梅. 江西化工. 2013(04)
[5]河口二氧化碳水—气交换研究进展[J]. 唐文魁,高全洲. 地球科学进展. 2013(09)
[6]近50a青海西宁气温变化特征[J]. 梅朵,高原,马艳,韩辉福. 干旱气象. 2013(01)
[7]河流有机碳循环研究综述[J]. 张永领.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8]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J]. 刘丛强,郎赟超,李思亮,朴何春,涂成龙,刘涛泽,张伟,朱书法. 地学前缘. 2009(06)
[9]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J]. 姚冠荣,高全洲,王振刚,何桐,张永领,刘昆,焦树林. 地球化学. 2008(03)
[10]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J]. 秦大河.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7(04)
博士论文
[1]西江源区河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D]. 邹君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东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D]. 张龙军.中国海洋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秋季黄河主流碳的输运特征[D]. 徐雪梅.中国海洋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6723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全球碳循环Fig.1.1Globalcarboncycle
图 1.2 岩石风化-二氧化碳浓度-环境变化反馈机制Fig 1.2 Feedback mechanism of rock weathering-CO2-environmental change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流水体离子国外研究进展者们针对河流系统的工作最早始于欧洲主要大河如西欧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亚马逊河,研究发现了生物作用对于碳分布的影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地Piper 绘制了三线图用以分析水中溶解质的来源[21]。五十年代前以美国、苏联、研团队开始对各自研究区域中的主要大河展开地化调查。六十年代研究者 Garre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和黄河源区岩石风化的类型;基于现场实测的二氧化碳分压 pCO2,现场滴定及实验室测定的溶解有机碳 DOC,结合多种现场实测水化学指标、实验室测得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江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周秉荣,朱生翠,李红梅. 干旱气象. 2016(06)
[2]1976-2014年黄河源区湖泊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段水强,范世雄,曹广超,刘希胜,孙永寿. 冰川冻土. 2015(03)
[3]河流中碳、硫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进展[J]. 邹君宇,韩贵琳. 地球与环境. 2015(01)
[4]刍议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J]. 周盛兵,唐为杰,唐亚梅. 江西化工. 2013(04)
[5]河口二氧化碳水—气交换研究进展[J]. 唐文魁,高全洲. 地球科学进展. 2013(09)
[6]近50a青海西宁气温变化特征[J]. 梅朵,高原,马艳,韩辉福. 干旱气象. 2013(01)
[7]河流有机碳循环研究综述[J]. 张永领.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8]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J]. 刘丛强,郎赟超,李思亮,朴何春,涂成龙,刘涛泽,张伟,朱书法. 地学前缘. 2009(06)
[9]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J]. 姚冠荣,高全洲,王振刚,何桐,张永领,刘昆,焦树林. 地球化学. 2008(03)
[10]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J]. 秦大河.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7(04)
博士论文
[1]西江源区河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D]. 邹君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东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D]. 张龙军.中国海洋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秋季黄河主流碳的输运特征[D]. 徐雪梅.中国海洋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6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2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