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温度预测

发布时间:2021-06-27 20:57
  地热系统按热源分类,可分为岩浆囊余热、岩石放射性生热、正常或略偏高的大地热流,正常或略偏高的大地热流又可分为断层导热和地层导热两个亚类。一般来说,前两种类型及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断层导热的地热异常及地热显示明显,且热储温度较高。而对于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地层导热类型来说,地表基本无地热异常,其形成热储温度也偏低。前人对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的形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于热储层地温场数学预测模型的研究甚少。地温梯度法在研究热储温度应用较多,但实践表明地温梯度法存在一定误差,本文从历史成热法的角度重新预测温度,对地温梯度法进行了校正。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深化认识,建立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地层导热层状热储的地温场数学预测模型。可为该类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地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探索了正常大地热流条件下形成地热的基本特征、分布、形成机制、储集形式等规律,建立了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地温场特征,从历史成热法的角度,根据能量守恒和傅里叶定律建立热储温度计算的数学模型。在求解数学模型解析解的过程中...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温度预测


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示意图,热水,循环深度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热水或温泉的温度受热储层中对流循环的地下水量、循环深度和地热系统所处的区域热背景控制。在热背景一定的条件下,热水循环深度越大,其经历的时间越长,进入循环的水量越少,因裂隙通道较窄,地下水流动缓慢,其与围岩的接触时间越长,热水、温泉的温度越高。

热储,概念模型,层状


图 2.1 层状热储概念模型图2.3 正常大地热条件下热储温度预测模型地热学研究假定,传导传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三种热交换方式的物理学原理也适用于自然界。传导传热控制着几乎整个地壳(地壳通常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的热状态。固体内部的热交换是在分子的晶格间作用中进行的,这种作用就是热传导的物理过程。对流传热主要在地球有大量物质(以液体形式为主)发生转移的地带内进行。大量物质转移过程则发生在地下局部圈闭地带,如火山活动区,或者发生在流动地下水到达的区域内。天然地热条件当受到钻井和采矿活动扰动时,对流也将成为决定性的现象。辐射传热发生在地球的表面,地表温度决定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热辐射交换。如果岩体的温度很高,辐射传热也必须予以考虑。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传导传热和对流传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地热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鹿清华,张晓熙,何祚云.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 2012(01)
[2]世界地热发电现状[J]. 李志茂,朱彤.  太阳能. 2007(08)
[3]全球地热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J]. 郑敏.  国土资源. 2007(02)
[4]京北地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J]. 吕金波,车用太,王继明,刘振锋,刘成龙,郑桂森.  地震地质. 2006(03)
[5]我国地热资源与可持续开发利用[J]. 徐军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02)
[6]河南省鹤壁市新区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分析[J]. 邓晓颖,杨国平,田秋菊,陈付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02)
[7]西安地下热水开采现状与合理开发利用探讨[J]. 金海峰,张益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03)
[8]国内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 张克冰,赵素萍,薛江波.  理论导刊. 2002(08)
[9]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J].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王文正.  地球学报. 2002(01)
[10]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J]. 张珂,马浩明,蔡剑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博士论文
[1]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D]. 孙红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中低温地热热储工程研究[D]. 张百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3]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D]. 方宝明.吉林大学 2006
[4]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D]. 周立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5]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D]. 吕金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4

硕士论文
[1]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D]. 柳清峰.昆明理工大学 2009
[2]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D]. 马振华.昆明理工大学 2009
[3]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D]. 程先锋.昆明理工大学 2008
[4]邯郸东部平原地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D]. 景成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本文编号:3253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53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