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空演变
发布时间:2021-07-19 23:31
本文利用清光绪22年以来17个时段的多种历史地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面积的时序变化,探究空间演变特征。结合水利部门发布的典型年份监测数据,检验了遥感获取的湖泊面积精度,误差仅为0.62%。结果显示: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从1896年的5216.37 km2减少到2019年的2702.74 km2,萎缩率为48.19%。1949年前的53年为明显萎缩期,年均萎缩15.66 km2;20世纪50年代为陡崖式萎缩期,年均萎缩139.05 km2;20世纪60—70年代为快速萎缩期,年均萎缩21.66 km2;1980年以来为基本稳定期,年均萎缩0.13 km2,面积仅减少了5.10 km2。就具体湖泊而言,东洞庭湖是各通江湖泊中面积萎缩最大的湖泊,减幅为922.60 km2;其次是目平湖,减幅为588.05 km2;再次是南洞庭湖,...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11)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1896—1978年主要历史时段洞庭湖区通江湖泊分布
1852年藕池溃口和1870年松滋溃口后,形成了荆江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排入洞庭湖的泥沙急剧增长[20],促使湖区淤洲迅速扩展,为围垦准备了物质条件。光绪初年,华容县西南,与安乡、龙阳(今汉寿县)交界处的赤沙湖、天心湖一带淤出纵横两百余里的“南洲”,龙阳、沅江、益阳等地破垸失业农民纷纷迁往围垸垦种[8]。“鉴于洲土面积日广,人民争执日烈,为息争端而裕库收”,光绪25年(公元1899年),湖南藩司“乃招民纳资承垦,发给藩照”[24],公开“许民各就荒滩筑围垦田”,鼓励围垦。民国初年,政局动荡,湖南地方军阀为增加赋税收入,发布“凡愿领亩开垦者,可缴费领照,筑堤围垸”令,于是,大批官僚地主、湖痞水霸来湖区围垦,洞庭湖区围湖造田再次进入高峰,通江湖泊快速萎缩,面积由清末(1896年)的5216.37km2减少至1935年的4563.11 km2,年均萎缩16.75 km2。民国后期,洞庭湖区遭受1935年、1948年和1949年等特大水灾,北水大量南侵,溃损堤垸难以修复,弃田还湖,原有垸内湖泊连接合并,加之时局不稳,湘省府先后颁令“严禁围垦新垸”“严禁盗修淤洲堤垸”,这期间未曾大举围垦,湖泊萎缩速率有所下降,年均萎缩12.19 km2,比民国前期的年均萎缩16.75 km2降低了27.22%。至1949年,湖泊面积减小至4392.47 km2。
清末,现今的南洞庭湖南部只有万子湖、横岭湖、鹤龙湖等规模比现在小得多的独立湖泊。民国初期,在荆南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的共同作用下,洞庭湖西部和北部加快了淤积速度,藕池三角洲前沿抵达茅草街后,一方面受赤山隆起北缘阻挡和自西向东的松滋、虎渡、沅水、澧水组合水流的夹持拐向东流,形成近东西向的草尾河洪道;另一方面,汛期北水南流,四水往北,使得洞庭湖南部水位抬高并冲刷南部沿岸,湖水主泓冲刷湖底,使南部湖面扩大和湖水加深,部分老垸溃决还湖。至民国中期(1935年),南洞庭湖的水域范围不断扩大,万子湖到横岭湖一线以北的湖群均有河道相连(图5a)。到1949年,湖泊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主湖泊主要位于现今共华垸—双华垸—茶盘洲垸一线。图5 1935—2019年南洞庭湖变迁图
本文编号:3291653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11)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1896—1978年主要历史时段洞庭湖区通江湖泊分布
1852年藕池溃口和1870年松滋溃口后,形成了荆江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排入洞庭湖的泥沙急剧增长[20],促使湖区淤洲迅速扩展,为围垦准备了物质条件。光绪初年,华容县西南,与安乡、龙阳(今汉寿县)交界处的赤沙湖、天心湖一带淤出纵横两百余里的“南洲”,龙阳、沅江、益阳等地破垸失业农民纷纷迁往围垸垦种[8]。“鉴于洲土面积日广,人民争执日烈,为息争端而裕库收”,光绪25年(公元1899年),湖南藩司“乃招民纳资承垦,发给藩照”[24],公开“许民各就荒滩筑围垦田”,鼓励围垦。民国初年,政局动荡,湖南地方军阀为增加赋税收入,发布“凡愿领亩开垦者,可缴费领照,筑堤围垸”令,于是,大批官僚地主、湖痞水霸来湖区围垦,洞庭湖区围湖造田再次进入高峰,通江湖泊快速萎缩,面积由清末(1896年)的5216.37km2减少至1935年的4563.11 km2,年均萎缩16.75 km2。民国后期,洞庭湖区遭受1935年、1948年和1949年等特大水灾,北水大量南侵,溃损堤垸难以修复,弃田还湖,原有垸内湖泊连接合并,加之时局不稳,湘省府先后颁令“严禁围垦新垸”“严禁盗修淤洲堤垸”,这期间未曾大举围垦,湖泊萎缩速率有所下降,年均萎缩12.19 km2,比民国前期的年均萎缩16.75 km2降低了27.22%。至1949年,湖泊面积减小至4392.47 km2。
清末,现今的南洞庭湖南部只有万子湖、横岭湖、鹤龙湖等规模比现在小得多的独立湖泊。民国初期,在荆南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的共同作用下,洞庭湖西部和北部加快了淤积速度,藕池三角洲前沿抵达茅草街后,一方面受赤山隆起北缘阻挡和自西向东的松滋、虎渡、沅水、澧水组合水流的夹持拐向东流,形成近东西向的草尾河洪道;另一方面,汛期北水南流,四水往北,使得洞庭湖南部水位抬高并冲刷南部沿岸,湖水主泓冲刷湖底,使南部湖面扩大和湖水加深,部分老垸溃决还湖。至民国中期(1935年),南洞庭湖的水域范围不断扩大,万子湖到横岭湖一线以北的湖群均有河道相连(图5a)。到1949年,湖泊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主湖泊主要位于现今共华垸—双华垸—茶盘洲垸一线。图5 1935—2019年南洞庭湖变迁图
本文编号:3291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916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